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地区经济效应
本文选题:京津冀一体化 切入点: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 出处:《经济与管理》2017年06期
【摘要】:产业转移作为京津冀一体化的核心步骤进展缓慢。除企业的转移成本和无形资产的损失外,还在于相关产业将要失去已经形成的经济联系,新替代产业难以弥补地区经济损失导致的经济漏损。采用邓氏灰色关联方法,通过对京津冀产业与地区经济之间的联系,分析转移产业的地区经济效应。结论认为,疏解北京的工业、交通、公共服务等功能对天津和河北有利,不会给北京带来明显的经济漏损,但批发和零售业的转移有可能给北京带来经济漏损,信息服务的经济漏损比预期要小。雄安新区的建设需要通过非经济路径推进,为进一步推动京津冀一体化提供了证据。
[Abstract]:As the core step of integration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industrial transfer is progressing slowly.Besides the transfer cost of enterprises and the loss of intangible assets, it also lies in the fact that the related industries will lose the economic ties that have been formed, and the new alternative industries can hardly compensate for the economic leakage caused by the regional economic losses.By using Deng's grey correlation metho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gional economic effects of transfer industry throug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industry and regional economy.The conclusion is that to clear up the functions of industry, transportation and public service in Beijing is beneficial to Tianjin and Hebei, and will not bring obvious economic leakage to Beijing, but the shift of wholesale and retail trade may bring economic leakage to Beijing.The economic leakage of information services is smaller than expected.The construction of Xiong'an New area needs to be promoted by non-economic path, which provides evidence for further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分类号】:F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廊坊分歧”折射“京津冀一体化”隐忧[J];领导决策信息;2004年12期
2 颜廷标,崔巍;京津冀一体化与河北的选择[J];决策咨询通讯;2004年05期
3 ;河北射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之箭[J];经济视角(上);2008年07期
4 吴敬华;;把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J];城市;2009年12期
5 肖强;;衡水参与京津冀一体化的分析和建议[J];统计与管理;2010年05期
6 ;“一体化”发展的障碍何在[J];小康(财智);2014年05期
7 陈亦佳;;京津冀一体化:走向风口,但等风来[J];小康(财智);2014年05期
8 吴洁;;京津冀一体化下的投资商机[J];小康(财智);2014年05期
9 孙山;;京津冀一体化挑战与出路[J];小康;2014年05期
10 羊慧明;;京津冀一体化应慎之又慎[J];企业研究;2014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树声;高娟;;浅议京津冀一体化实施方略[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玉;;京津冀一体化与廊坊的社会治理[A];京津廊都市区跨越式发展与廊坊功能再定位——第八届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廊坊区位优势 与对接高端城市论坛论文集[C];2014年
3 马建章;;“京津冀一体化”重在产业对接与产业[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吴敬华;;努力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京津冀三省市社科联发展论坛发言提纲[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朱磊;;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态势、重点领域和合作机制[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李刚;田晓静;;京津冀一体化下廊坊市的产业布局及优化[A];2010·中国·廊坊基于都市区辐射功能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同城全面对接暨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7 孙旭霞;宋红梅;;京津冀一体化下廊坊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思考[A];2010·中国·廊坊基于都市区辐射功能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同城全面对接暨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8 戈钟庆;武剑;;构建石家庄市融入京津冀一体化体制机制分析[A];第六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1年
9 罗士龙;;在京津冀一体化趋势下推动廊坊经济发展[A];主动对接京津与产业高端发展路径研究——第六届沿渤海·环首都·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会议论文[C];2012年
10 刘成杰;;社会发展改革创新 从改革区域公共产品的提供机制入手 加强政府协调 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A];京津廊都市区跨越式发展与廊坊功能再定位——第八届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廊坊区位优势 与对接高端城市论坛论文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杨;京津冀一体化应“提速”[N];中国经济导报;2013年
2 见习记者 吴建华;京津冀一体化顶层设计提速[N];华夏时报;2013年
3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研究员 特约评论员 易鹏;京津冀一体化仍面临挑战[N];现代物流报;2013年
4 乌梦达;京津冀一体化须打破利益樊篱[N];现代物流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邢梦宇;京津冀一体化 河北发展成关键[N];中国贸易报;2014年
6 王杰;京津冀一体化提速 天津高端产业发展迎机遇[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李侠;实现京津冀一体化 要素市场需先行[N];金融时报;2014年
8 本社记者 张倩;京津冀一体化背后的利益博弈[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4年
9 特约评论员 国际金融论坛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 易鹏;发展京津冀一体化要多管齐下[N];现代物流报;2014年
10 刘永;白沟新城:京津冀一体化“先锋”[N];中国经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平;中国水资源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效应模拟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2 顾先问;地区“四化”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3 罗丽;西北过渡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4 吕秋芬;地区GDP核算及数据衔接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5 唐震;劳动力再配置效应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地区差距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6 马晶梅;FDI与我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7 王佳;中国地区碳不平等:测度及影响因素[D];重庆大学;2012年
8 冯俊新;经济发展与空间布局:城市化、经济聚集和地区差距[D];清华大学;2009年
9 赵婷;产业集聚与地区生产率增进:理论分析及中国经验实证[D];浙江大学;2012年
10 俞国琴;我国地区产业转移的系统优化分析[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婷;河北省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的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2 付长江;京津冀一体化的四大功能区建设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3 母海涛;基于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唐山产业政策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高敬文;天津市金融结构与产业发展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15年
5 刘斌;京津冀一体化下保定市功能定位与发展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
6 刘海娇;京津冀一体化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6年
7 李文婷;京津冀一体化战略运行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8 赖明德;京津冀一体化格局下河北省丰宁县发展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9 李钊旭;“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条件下金融创新支持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10 张冰;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河北省生态环境治理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7226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1722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