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的环境耦合协同效应

发布时间:2018-04-30 03:11

  本文选题:创新能力 + 创新环境 ; 参考:《科技管理研究》2017年05期


【摘要】:基于区域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模型实证分析中国省际创新能力发展的环境协同效应。研究表明:(1)创新环境效益值小于0.20时,创新能力与创新环境表现出较强的协同效应;创新能力效益值大于0.146或者小于0.066时,创新环境和创新能力之间的协同效应较弱。(2)我国并不存在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优质协调发展的省域,东部大部分地区都属于一般协调型,这些地区虽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但是创新环境不能有效地推动创新能力;西部大部分地区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环境的发展很不协调,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都较为落后。基于此,提出增强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的环境耦合协同效应的相关建议。
[Abstract]:Based on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regional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nnovation environment, this paper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environmental synergy effe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bility among provinces in China by using the coupling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value of innovation environmental benefit is less than 0.20, the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nnovation environment show strong synergistic effect, and when the value of innovation ability benefit is greater than 0.146 or less than 0.066, The synergy between innovation environment and innovation ability is weak. (2) there are no provinces where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nnovation environment develop harmoniously. Most areas in eastern China belong to general coordination type, although these areas have strong innovation ability. However, the innovation environment can not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the innovation ability and the innovation environment in most areas of the west are not in harmon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novation environment, and the innovation ability and the innovation environment are relatively backward. Based on this,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enhance the environmental coupling and synergy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China.
【作者单位】: 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区域创新环境与创新能力的互动机制及协同发展研究”(13BJL083)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二元技术结构地区创新环境与创新能力互动机制研究”(JJ1329)
【分类号】:F12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秀清;合资的动机和利益:协同效应的解释[J];商业研究;2004年22期

2 叶宏伟;发挥协同效应 提升公司竞争优势[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马冬菊;刘轩宇;;基于协同效应视角对资本运营与企业价值关系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年06期

4 叶大军;张霜;;资源协同效应与战略联盟稳定性[J];经营与管理;2010年12期

5 易文燕;田亮;;公司收购后的信息共享协同效应贡献模型构建[J];电子商务;2013年08期

6 刘欢;石油与石化两大集团公司如何发挥协同效应[J];现代化工;1999年03期

7 李忱,李颖明;企业竞争优势中的协同效应分析[J];中外管理导报;2002年02期

8 王琛,简韧;企业如何获得协同效应[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9 王琛,赵英军,刘涛;协同效应及其获取的方式与途径[J];学术交流;2004年10期

10 张宝生;;要注重组织与个体的系统协同效应[J];中国石油企业;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陈敬武;李进;杜宏巍;;知识共享的协同效应[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韵江;;企业集团的价值创造与战略改进——基于协同效应的视角[A];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石海瑞;孙国强;;网络组织负效应的实证分析[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闫华红;曹萌萌;;上市公司并购协同效应的实证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谭开明;魏世红;;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协同效应分析及实现路径[A];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第123场——2011国防科技工业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冯博;樊治平;李文立;;基于协同效应的知识创新团队伙伴选择方法[A];系统工程与和谐管理——第十届全国青年系统科学与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陈光需;赵云;方晓亮;傅钢;郑南峰;;贵金属纳米催化剂的表界面协同效应[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4分会:纳米催化[C];2014年

8 史佩京;于鹤龙;许一;徐滨士;;矿物粉体润滑油添加剂与不同表面涂层/镀层的摩擦协同效应研究[A];第八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三届青年表面工程学术论坛论文集(四)[C];2010年

9 王正武;李干佐;;混合表面活性剂协同效应理论的进一步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华宝证券研究所所长 李国旺;投资要关注“协同效应”[N];中国证券报;2010年

2 记者 曾雯璐;强化协同效应 券商跨部门合作逐渐密切[N];上海证券报;2013年

3 本报首席记者 杨军 记者 王司东 柴双;“输血+造血”的协同效应[N];双鸭山日报;2014年

4 杨军 朱春艳 王司东 本报记者 王鑫彪;“输血+造血”的“协同效应”[N];黑龙江经济报;2014年

5 记者 林建伟 通讯员 郭红艳;协同效应助力企业中介双赢[N];湖北日报;2013年

6 记者 田立民 黄世瑾;白电业务发展势头良好 四川长虹协同效应显著[N];上海证券报;2013年

7 陆文军;地铁“跨界”互通凸显协同效应[N];国际商报;2013年

8 刘红霞;论商标购并的协同效应[N];中国工商报;2003年

9 记者 姚,

本文编号:18228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18228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a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