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际间绿色发展福利测量与评价
本文选题:生态足迹 + 绿色经济增长 ; 参考:《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年09期
【摘要】:在绿色发展理念下,对绿色发展福利进行测量和评价比传统的GDP评价更能体现发展的质量。本文基于生态绩效理论,将绿色发展福利增长速度推导为脱钩指数与GDP增长速度的乘积。首先以人类发展指数作为绿色发展福利的判别标准,根据脱钩指数理论,以数值0和0.1为界线,将2002—2014年中国31个省份的绿色发展福利水平划分为"负福利增长"、"绝对低福利增长"、"相对低福利增长"三类。其次,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及Malmquist指数测度兼顾期望产出(GDP)与非期望产出(生态足迹)的绿色经济增长,并对中国省际绿色经济增长效率进行分解,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为技术效率变动、技术变动、纯技术效率变动和规模效率变动,以探讨影响中国绿色发展"C"模式的关键因素。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大陆31个省份的脱钩指数均小于0.6(两个省份的脱钩指数小于0),处于低福利增长状态,但是整体上省际间脱钩指数与GDP增长速度呈现正相关关系,省际间人类发展指数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公平的教育机会与收入分配差距两个方面。对中国大陆31个省份绿色经济增长速度的分解表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主要得益于技术效率变动、纯技术效率变动、规模效率变动指数的提高,且每个时期三者的贡献率均在1左右波动。检验期间,北京、上海、广东、天津四个省份作为"创新者"共同推动产出朝着最优生产前沿面外移。最后,为了构筑中国绿色发展"C"模式,认为应该以绿色发展福利水平的提升为导向,在依据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绿色经济增长效率的同时,应注重教育公平与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减。同时,应积极发挥创新者省份绿色发展的示范效应,带动非创新者省份共同发展。
[Abstract]:Under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the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green development welfare can better reflect the quality of development than the traditional GDP evalua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cological performance, this paper deduces the growth rate of green development welfare as the product of decoupling index and GDP growth rate. First, the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HDI) is taken as the criterion of green development welfare. According to the decoupling index theory, the values 0 and 0.1 are taken as the boundary. The green development welfare level of 31 provinces in China from 2002 to 2014 was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negative welfare growth", "absolute low welfare growth" and "relatively low welfare growth". Secondly, the green economic growth of expected output and non-expected output (ecological footprint) is taken into account by using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method and Malmquist index measure, and the efficiency of China's inter-provincial green economy growth is decomposed. The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s divided into technological efficiency change, technological change,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change and scale efficiency change, in order to discuss the key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C" mode of green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coupling index of 31 provinces in mainland China is less than 0.6 (the decoupling index of two provinces is less than 0, which is in the state of low welfare growth, but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nterprovincial decoupling index and the growth rate of GDP on the whole. The difference of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between provinces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wo aspects: equitable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gap.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growth rate of green economy in 31 provinces of mainland China shows that the improvement of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s mainly due to the change of technical efficiency, the change of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index of scale efficiency.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each period is about 1. During the inspection period, four provinces, Beijing, Shanghai, Guangdong and Tianjin, as "innovators", jointly pushed output outward towards the optimal production frontier. Finally, 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 "C" mode of green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improvement of welfare level of green development should be taken as the guide, and the efficiency of green economy growth should be improved according to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green.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education equity and the narrowing of income distribution gap.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demonstration effect of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innovator provinces and promote the common development of non-innovator provinces.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中国土地制度改革与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批准号:12JJD790046)
【分类号】:F124;X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猛;;以良好作风推动绿色发展[J];当代贵州;2010年23期
2 曹利江;金均;李建明;任亚磊;余子真;;浙江省实施绿色发展的基础与战略分析[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4年02期
3 ;首届中国绿色发展高层论坛获奖名单[J];中国绿色画报;2009年03期
4 唐元;;绿色发展——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个战略准则[J];绿叶;2010年12期
5 ;第二届中国绿色发展高层论坛获奖名单[J];中国绿色画报;2010年12期
6 ;第三届中国绿色发展高层论坛贺信[J];中国绿色画报;2010年12期
7 ;第三届中国绿色发展高层论坛开幕式 第三届中国绿色发展高层论坛主席台贵宾风采[J];中国绿色画报;2010年12期
8 ;第三届中国绿色发展高层论坛颁奖盛典[J];中国绿色画报;2010年12期
9 ;中国绿色发展高层论坛回顾[J];中国绿色画报;2013年04期
10 第五届中国绿色发展高层论坛全体与会者;;第五届中国绿色发展高层论坛 宣言[J];中国绿色画报;201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建军;卢艳玲;;中国绿色发展探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2 翟付群;李洪远;许诺;;中国绿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孙仰法;;创新绿色发展模式 加快后发地区全面转型——毛集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绿色发展实践探索[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二)[C];2011年
4 车秀珍;邬彬;袁博;;深圳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策略研究[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一章)[C];2014年
5 杨晓东;;减少船舶排放PM2.5 实现航运绿色发展[A];改革创新不停步,攻坚克难促发展——2013年“苏浙闽粤桂沪”航海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6 王爱峰;;绿色发展与廊坊森林城市建设[A];建设廊坊平原森林城市——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涵养区[C];2014年
7 ;自觉履行社会环境责任,实现绿色发展宣言[A];华东七省市造纸学会第二十七届学术年会暨山东造纸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冯之浚;周荣;;大学通才教育的绿色发展教材——推荐金涌先生主编的《低碳经济的工程科学原理》[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9 黄建欢;许和连;;区域绿色效率的测度方法、模式跃迁和增长动力[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10 王光;李久洲;;优化生态环境 实现低碳绿色发展[A];建设廊坊平原森林城市——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涵养区[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游本根 周兵;让“绿色发展”理念进村入户[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9年
2 记者 范文举;听取《生态立省与青海绿色发展》专题讲座[N];祁连山报;2010年
3 记者 马昭;强化环评把关 促进绿色发展[N];西安日报;2012年
4 主笔 谢炜 尹朝平 采访协助 杨富东 尹瑞峰 左超 吴清泉 胡晓蓉 季征;最美云南 绿色发展[N];云南日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曲倩影;提速“蓝天行动计划” 提升绿色发展空间[N];南昌日报;2013年
6 北京大学法学院资源、能源与环境法研究中心主任 汪劲;建立平衡机制促进绿色发展[N];中国环境报;2013年
7 本报评论员;生态立省 绿色发展[N];湖北日报;2013年
8 本报评论员;促进生态立省 加速绿色发展[N];江西日报;2009年
9 本报评论员;将绿色发展上升为企业战略[N];中国企业报;2009年
10 和葵;云南 成立绿色发展研究会[N];中国花卉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攀攀;武汉绿色发展的综合评价与路径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6年
2 王新;国际社会新型发展观对中国绿色发展的启示[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3 袁蛟娇;邓小平的绿色发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4 董敏;江泽民的绿色发展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5 陈茜;胡锦涛绿色发展思想探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6 沈琳;毛泽东的绿色发展思想及其时代价值[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7 宋瑞恒;中国共产党绿色发展理念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6年
8 王娅;中国共产党绿色发展理念的演进历程与实践研究[D];安徽大学;2017年
9 吴茵茵;“美丽中国”视野下的绿色发展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10 郑宏娜;中国绿色发展系统模型构建与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8539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1853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