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论建构——从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到包容性全球化
本文选题:一带一路 + 全球化 ; 参考:《地理科学进展》2017年11期
【摘要】: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正在成为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共同探索国际经济治理新机制的一个平台。与此同时,以新自由主义为旗帜的经济全球化已经走到"十字路口",逆全球化的声音不绝于耳,如何推动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已成为世界性挑战。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政治精英和学者认为"一带一路"将引领新型全球化道路,其中一个重要的探索方向就是包容性全球化。本文在简要剖析经济全球扩张的历程及其机制并揭示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局限性的基础上,结合"一带一路"的实践活动,提出了包容性全球化的核心内涵,包括国家应发挥好"调节者"的角色、解决资本市场"期限错配"的问题、选择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保障各方平等地参与全球化,以及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保护文化多元性。尽管这些内涵还不足以精确地定量刻画包容性全球化,但可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些借鉴的方向,也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理论思考的方向。
[Abstract]: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put forwar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s becoming a platform for more and more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o jointly explore new mechanism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governance. At the same time,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under the banner of neoliberalism has reached the "crossroads", and the voice of anti-globalization is endless. How to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has become a worldwide challenge. In this context, more and more political elites and scholars believe that "Belt and Road" will lead the new way of globalization, one of the important exploration directions is inclusive globalization.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ourse and mechanism of global economic expansion and revealing the limitations of neoliberal globaliz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re connotation of inclusive globaliz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practical activities of "Belt and Road". It includes that the country should play the role of "moderator", solve the problem of "term mismatch" in capital market, choose the development path suitable for national conditions, guarantee the equal participation of all parties in globalization, and protect cultural diversity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lthough these connotations are not enough to accurately and quantitatively depict inclusive globalization, they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direc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theoretical thinking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Belt and Road".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中央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3075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VDL008,2015MZD039)~~
【分类号】:F1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牛晋芳;阿根廷:新自由主义的结构调整与社会脱节(上)邋[J];国外理论动态;2001年10期
2 吉姆·克罗蒂 ,康库克·李 ,韩德强;韩国的新自由主义结构调整:奇迹还是灾难?[J];中国税务;2002年05期
3 吉姆·克罗蒂,康库克·李,韩德强;韩国的新自由主义结构调整——奇迹还是灾难[J];开放导报;2002年Z1期
4 向红;;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与“替代”问题研究[J];泰山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5 亨利·C·K·刘;林小芳;;新自由主义贸易与苏东社会主义的瓦解[J];国外理论动态;2007年06期
6 严海波;;奥巴马新政与新自由主义的终结[J];人民论坛;2009年06期
7 赵峰;;新自由主义与当前的经济危机:一个政治经济学分析[J];教学与研究;2009年12期
8 秦正修;;略论改革开放与新自由主义[J];焦作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9 袁静;;浅谈新自由主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10 宋雪梅;;浅析新自由主义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人民论坛;2012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代敬;;排除新自由主义的干扰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代表论文集[C];2006年
2 杨国亮;;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危机※[A];“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中外理论与政策”理论研讨会暨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房宁;新自由主义在拉美的命运及教训[N];文汇报;2004年
2 本报特约评论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 田文林;新自由主义戕害“模范国家”[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
3 高世楫;新自由主义是一种极端化的理论体系[N];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
4 本报评论员 任孟山;由联手救市反思新自由主义及其全球化[N];华夏时报;2008年
5 廖言;新自由主义的神话走向破灭[N];光明日报;2009年
6 [俄]《俄罗斯报》、《消息报》文 李瑞琴 编译;“走出危机”只是一种假象[N];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通讯员侯为民;新自由主义加重世界不平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8 路爱国;2008年: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死亡[N];中国经营报;2008年
9 陆志明;新自由主义与新发展主义之争[N];东方早报;2005年
10 墨西哥帕特里克·邦德/著 何耀武 杨筱寂/译;新自由主义之祸[N];社会科学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卓;新自由主义对东亚经济发展的影响[D];外交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撖其籍;拉美新自由主义改革与贫困问题[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2 张云辉;新自由主义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3 刘世衡;新自由主义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4 郑志光;巴西现代化道路的新自由主义陷阱[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5 张飞岸;新自由主义与资本主义危机[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孔银生;新自由主义与俄罗斯经济转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胡凯;阿根廷经济危机与新自由主义关系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8 姚炬;国有化与经济发展—新自由主义理念扩散下的小国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9 马立明;转轨国家在新自由主义全球体系中的困境与前景[D];暨南大学;2006年
10 许斌;142年后的回眸[D];浙江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709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1870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