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全球经济再平衡”的误区
本文关键词:走出“全球经济再平衡”的误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走出“全球经济再平衡”的误区?
王国刚(《财贸经济》2010年第10期)
自上世纪90年代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了“全球经济失衡”命题之后,有关全球经济失衡以及与其对应的“全球经济再平衡”等就成为国际经济和国际金融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2008年9月以后,随着美国从而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全球经济失衡”又成为美国等西方国家用于解释此轮国际金融危机成因的一个重要根据。如今,在全球经济逐步走出金融危机困境的背景下,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成了一些西方国家实行贸易保护和限制发展中国家对外经济发展的重要理由。由此,如何认识全球经济的失衡以及“再平衡”就成为一个必须弄清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一、国际贸易平衡理论的逻辑错误与实践反差
国际贸易平衡理论是判定“全球经济失衡”的基本理论根据。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是,如果国际贸易平衡理论成立,介入国际贸易中的各国和地区均应实现本国或地区的对外贸易平衡,则全球经济处于平衡状态;反之,则打破了国际贸易平衡,全球经济处于失衡状态。根据国际贸易平衡理论的要求,这种全球经济失衡状态是不合“规律”的,应予以纠正,因此,有着全球经济再平衡的要求。因此,如何认识国际贸易平衡理论是判定全球经济能否再平衡的基本点。我们认为,西方国际贸易平衡理论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错误的,,它并没有为第一次产业革命以来的200多年历史所证实。主要根据如下:
从理论角度看,国际贸易平衡理论有着一系列假设条件,但这些假设条件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这决定了国际贸易平衡理论是虚构的不符合国际贸易发展实际状况的。具体来看: 第一,无理地舍去了国际货币。在国际贸易平衡理论中,虽以模型方式论证了各国和地区之间的国际贸易平衡趋势,但它舍去了这一交易中所需的国际货币因素,因此,不符合国际贸易的实际状况。如果加入国际货币因素,则国际贸易不平衡就必然发生。我们假定,T0的国际贸易额为100,T1的国际贸易额将比T0增长10%,在国际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各国和地区之间的交易,要实现T1的国际贸易额,就必须增加10%的国际货币,那么,这增加了10%的国际货币由谁提供和如何提供?假定国际货币为A国的货币,即增加10%的国际货币由A国提供,那么,A国该如何将国际贸易增长10%所对应的国际货币投放到国际贸易之中呢?在仅就国际贸易领域讨论问题来说,A国只有一个路径,即通过从国际市场中买入货物和服务,由此,它只能处于对外贸易的逆差状态。既然A国处于贸易逆差状态,那么,对应的必然有一批国家或地区处于对外贸易顺差状态,由此,国际贸易在各国和地区之间的平衡是不可能的。
第二,违背市场机制本质要求。与西方经济学中的其他理论一脉相承,国际贸易平衡理论也选择了供求关系的恒等式表示,但这种供求关系恒等式在本质上是不符合市场机制的基本要求的。众所周知,竞争和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内容。在供求关系恒等条件下,竞争不可能有效展开,优胜劣汰不可能发生,由此,创新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市场经济本质上是生产过剩经济。只有在供过于求的条件下,才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情形:在不严重影响供求关系的条件下,通过优胜劣汰机制,迫使厂商不断创新发展,提高效率。这种供过于求的格局是买方市场形成的基本条件,它存在于一国(和地区)内,也同样适用于国际贸易领域。所谓供求关系恒等式,实际上是一个经济停滞的恒等式,这不是人类经济发展追求的目标模? 本文是王国刚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项目批准号为:09&ZD03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
本文关键词:走出“全球经济再平衡”的误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92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189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