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消费的社会网络效应——基于全国31个省市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本文选题:文化消费 + 社会网络 ; 参考:《消费经济》2016年06期
【摘要】: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全国31个省市区2006-2014年数据,实证检验文化消费的社会网络效应。在实证检验过程中,本文将文化消费的社会网络效应分成情境效应、内生效应和关联效应。结果表明:在全样本估计结果中,内生效应占据主体地位,对个体文化消费的影响最强,情境效应次之,关联效应最弱,但均对文化消费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在分区域样本估计中,文化消费的社会网络效应在三大区域间的表现明显不同。在东部省份,仅内生效应通过显著性检验;在中部省份,反映情境效应的估计系数最大且显著为正;而在西部省份,情境效应、内生效应和关联效应均对个体文化消费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empirically tests the social network effect of cultural consumption by using the data of 31 provinces and municipalities in China from 2006 to 2014. In the process of empirical test, the social network effect of cultural consumption is divided into situational effect, endogenous effect and relevance effect.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total sample estimation, the endogenous effect occupies the main position, the influence on individual cultural consumption is the strongest, the situational effect is the second, and the correlation effect is the weakest, but all of them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cultural consumption. In the subregional sample estimation, the social network effect of cultural consumption is obviously different among the three regions. In the eastern provinces, only the endogenous effects passed the significance test; in the central provinces, the estimated coefficients of situational effects were the largest and significantly positive; in the western provinces, the situational effects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Both endogenous effects and correlation effects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 individual cultural consumption.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373119) 2016年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创新创意研究项目
【分类号】:F12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太勇;;网络效应与竞争策略[J];经济管理;2000年07期
2 Scott Mcnealy;栾鹏;;网络效应[J];数字财富;2001年08期
3 葛建华;连锁经营中的网络效应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2年12期
4 郑亚莉,吕品;网络效应下的信息服务需求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11期
5 夏显波,李靖华;信息经济下的网络效应[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年05期
6 朱彤;网络效应经济理论:文献回顾与评论[J];教学与研究;2003年12期
7 付力力;网络效应下信息产品的版本划分和定价策略[J];商业研究;2003年24期
8 程平,蔡永英;产业集聚的网络效应[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胡泳;;网络效应[J];商务周刊;2006年24期
10 邢宏建;臧旭恒;;网络效应的表述及研究框架评析[J];东岳论丛;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胡志兵;;网络效应判定准则及相关概念辨析[A];通信发展战略与管理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章(?);;网络效应下的企业技术创新策略[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福建师范大学代表论文集[C];2006年
3 赵晓飞;魏浩;;基于网络效应的SNS网站用户参与动机和参与强度实证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市场营销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方正;将“网络效应”发挥到极致[N];网络世界;2001年
2 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席主任 薛兆丰;网络效应与竞争政策[N];经济观察报;2012年
3 李进良;抉择3G标准“技术中立”后果严重[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4 Sun公司中国区总经理 薛耀q;无限发挥网络效应[N];通信产业报;2001年
5 韦伟;Sun看好网络效应的未来[N];中国证券报;2001年
6 武树青;新经济的十大法则[N];山西经济日报;2002年
7 本报记者 甘霖来;SunFire:“网络效应”新筹码[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 甘霖来;Sun:押宝网络效应[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9 薛兆丰 青年学者 经济专栏作家;网络效应与路径依赖[N];经济观察报;2007年
10 IBM中国开发中心首席技术官兼新技术研发中心总经理 毛新生;云计算经济学[N];经济观察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硕;网络效应视角下企业技术标准创新与竞争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李波;基于网络效应的标准竞争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李葳;母公司控制下的企业集团子公司网络效应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4 丁继锋;网络效应与ICT产业的标准竞争[D];暨南大学;2007年
5 耿乃国;基于网络效应的ICT产业标准竞争与合作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6 周鹏;标准化、网络效应以及企业组织的演进[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7 田炜;集装箱港口网络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8 刘舸;基于网络效应的电信运营商IM市场竞争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惠;应用软件平台的用户懫纳行为[D];南京大学;2014年
2 段茜;基于复杂网络的新产品市场扩散仿真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3 陈曙阳;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平台商业模式及其网络效应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4 绽逸博;城市网络效应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D];湖南大学;2015年
5 董传金;基于网络效应的产品竞争策略[D];山东理工大学;2008年
6 李凡;基于免费商品赠送的网络效应产品扩散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7 徐佳佳;网络效应、新产品进入和政策分析[D];浙江大学;2004年
8 杨波;网络效应、转移成本与搭售行为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9 周浩;网络效应、用户粘性与“赢家通吃”[D];东北财经大学;2014年
10 周路璐;网络效应下的比特产品免费模式竞争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245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024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