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内生下的中国区域能源强度时空演化研究
本文选题:技术内生 + 能源强度 ; 参考:《经济问题探索》2017年10期
【摘要】:基于技术内生的经济增长模型构建了能源强度演化模型,并采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来揭示其时空异质演化过程;然后测算局域时空点的能源反弹效应;最后将能源反弹效应分解为强度效应与产出效应,研究强度效应对能源强度演化的影响。研究表明:(1)各因素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时空异质性;(2)产业结构轻型化对能源强度的降低起到促进作用,而技术进步和对外开放程度存在阻碍作用;(3)中国区域能源消费存在时空差异的反弹效应,其中强度效应导致能源强度演化中的技术进步作用被抵消。中国在实现能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应针对区域和阶段的特殊性制定并实施差异化节能减排政策,同时还需要通过产业政策、价格政策相关政策工具减轻能源反弹效应对能源强度的负面冲击。
[Abstract]:The energy intensity evolution model based on the technology endogenous economic growth model is constructed, and the spatio-temporal geo-weighted regression model is used to reveal the spatio-temporal heterogeneous evolution process, and then the energy rebound effect of the local space-time point is measured. Finally, the energy rebound effect is decomposed into intensity effect and output effect, and the influence of intensity effect on energy intensity evolution i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on energy intensity has significant spatio-temporal heterogeneity, (2) the light industrial struc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crease of energy intensity. (3) there is a rebound effect of space-time difference in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 in which the intensity effect results in the offset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the evolution of energy intensity.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nergy economy, China should formulate and implement the differentiated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policy according to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region and the stage,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needs to adopt the industrial policy. Price policy related policy tools to mitigat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energy rebounding effect on energy intensity.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面深化改革视阈下社会治理体制与机制创新研究”(14ZDA062),项目负责人:范如国 国家自科基金青年项目“基于多主体仿真模型的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效果研究”(71601148),项目负责人:刘翔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课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布局与产业发展协同对接的主要障碍、系统性机制及发展模式研究”(14JDGC012),项目负责人:范如国
【分类号】:F121.3;F42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锋;谭清美;周德群;龙如银;;中国能源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协整检验和因素分解[J];系统工程;2010年10期
2 施凤丹;;统计指标在地区能源强度比较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2011年10期
3 徐敏杰;单葆国;韩新阳;;我国能源强度、电力强度变化及因素分析[J];能源技术经济;2011年07期
4 宋枫;王丽丽;;中国能源强度变动趋势及省际差异分析[J];资源科学;2012年01期
5 王金涛;宋亚楠;韩瑞玲;;长春市工业能源强度解构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5期
6 仲伟周;任炳群;郭大为;王军;;我国地区能源强度差异的统计特性及政策含义[J];华东经济管理;2013年05期
7 张海云;;我国能源强度与能源价格市场化关系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3年05期
8 夏利宇;;我国区域能源强度收敛性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4年02期
9 孙庆刚;郭菊娥;师博;;中国省域间能源强度空间溢出效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11期
10 华贲;;产业结构、能效及一次能源构成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分析[J];中外能源;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庞丽;王铮;;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A];“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中的计算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杨宏伟;;积极探索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确保完成能源强度和碳强度下降目标[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林伯强;能源强度与碳强度关系辨析[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2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 杨富强;我国能源强度并未进行二次爬坡[N];中国石化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海霞;中国“十二五”节能减碳应坚持高目标(上)[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邵兴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下的能源强度及能源回弹效应变化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2 黄芳;中国能源消费碳强度影响因素及减排路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施金兵;安徽省能源强度统计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5年
2 岳辉;河南省“十三五”能源消耗总量和能源强度目标分解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3 陈敏宜;经济集聚对能源强度影响的空间计量分析[D];湖南大学;2016年
4 汤晓晶;中国能源消耗及能源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D];重庆大学;2016年
5 舒文卿;天津市“十二五”节能和碳减排目标可实现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6 陈阳;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7 彭青;湖北省能源强度变化因素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8 王瑜鑫;中国省域能源强度趋同的空间计量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5年
9 于明明;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差异及节能潜力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10 洪军;我国东部地区能源强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524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052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