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产业结构调整对东亚国际分工的影响
本文选题:日本 + 产业结构调整 ; 参考:《福州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摘要】:战后,日本经历了多次产业结构调整,不仅促进了自身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并且推动了东亚’地区新的国际分工。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雁行模式”分工的形成;90年代之后的产业结构调整则促进了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分工的形成。由日本产业结构调整引起的东亚地区国际分工的发展,使东亚地区成为世界三大核心经济地带之一。战后,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伴随着成熟产业对外转移,由于地缘、文化和经济发展等原因,东亚地区成了首选之地,亚洲四小龙是第一批承接日本产业转移的。随着日本和亚洲四小经济的发展,东盟成了承接来自日本及东亚四小产业转移的国家。通过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东亚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以日本为领头雁,亚洲四小龙为雁身,东盟和中国为雁尾的所谓东亚“雁行模式”分工。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开始了至今的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此次调整是日本跨国公司在一系列经济发展条件变化的基础上,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推动的,其主要表现是生产过程沿着产业价值链延伸,日本由于技术优势集中于产品的研发、设计等价值链高端,而将标准化的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等生产阶段通过FDI等途径配置到东亚其他地区,最终,东亚地区形成区域生产网络分工。由于分工的特殊性,中间产品贸易尤其是零部件的贸易的迅速发展成为该种分工下的主要特征,贸易状况的变化不仅反映了分工的变化,并且反过来也促进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分工的深化。本文试图对日本产业结构调整对东亚国际分工的影响的过程进行梳理,对前者对后者的影响机理进行分析。文章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文章研究的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研究的思路和框架以及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二章为日本经济起飞与产业结构调整,包括战后日本经济恢复概况和产业结构调整历程,并按照时间顺序详细介绍各个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所采取的产业政策以及调整的结果。第三章和第四章为文章的重点章节,内容为日本产业结构调整下的东亚分工。其中第三章为90年代之前日本产业结构调整下的“雁行模式”分工;第四章为90年代之后日本产业结构调整下的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分工。在三、四两章中,分别从日本对东亚直接投资和日本对东亚贸易两个方面重点分析日本产业结构调整对东亚两种国际分工形成的影响机理。最后,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Abstract]:After the war, Japan experienced many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which not only promoted the re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its own economy, And promoted the new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in East Asia. The thre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before 1990s promoted the formation of "wild goose travel mode" division of labor;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fter 1990 s promoted the formation of division of labor in East Asia regional production network.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in East Asia caused by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Japan makes East Asia one of the three core economic zones in the world. After the war, the adjustment of Japan's industrial structure was accompanied by the outward transfer of mature industries. Due to geographical, cultur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East Asia became the preferred place, and the four Little Dragons of Asia were the first to undertake the transfer of Japanese industri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our small economies in Japan and Asia, ASEAN has become a country to undertake the transfer of small industries from Japan and East Asia. Through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industrial undertaking, East Asia formed the so-called East Asian "Goose Travel Mode" in the 1980s, with Japan as the lead goose, Asia's four little dragons as the geese, ASEAN and China as the wild goose tail, and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the early 1990s. Japan has begun a new round of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which is promoted by Japanes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pursuit of maximizing profits on the basis of a series of chang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conditions. Its main performance is that the production process extends along the industrial value chain. Because of its technological advantages, Japan focuses on the high-end value chain of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design. The standardized production stages such as technology-intensive and labor-intensive are allocated to other parts of East Asia through FDI and finally the regional production network division of labor is formed in East Asia. Due to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division of labo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rade in intermediate products, especially parts and components, has becom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the division of labor. The change of trade situation not only reflects the change of division of labor, In turn, it also promotes the deepening of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East Asia's regional production network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ort out the influence of the adjustment of Japanese industrial structure on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in East Asia and analyze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the former on the latter. Th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which mainly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review, research ideas and framework, as well as the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The second chapter is Japan's economic take-off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including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Japan's economic recovery after the war and the cours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in each period is introduced in detail according to the time order. The industrial policy adopted and the result of the adjustment. The third and fourth chapters are the key chapters of the article, including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East Asia under the adjustment of Japan's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division of labor under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of Japan before 1990s, and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division of production network in East Asia under the adjustment of Japanese industrial structure after 1990s. In the third and fourth chapters,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Japanes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on the formation of two kinds of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in East Asia is analyzed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Japan's direct investment in East Asia and Japan's trade in East Asia. Finally, the conclusion is drawn through analysis.
【学位授予单位】: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13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根据西部特点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J];中国经贸导刊;2000年07期
2 刘桂生;充分发挥农村经济能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J];地方政府管理;2000年12期
3 ;扭住产业结构调整不松劲[J];前进;2000年10期
4 字朝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市场[J];云南农业;2000年12期
5 李鹏翔;要“更新”而不要“跟新”——农民朋友如何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J];农村百事通;2000年17期
6 孙军;;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支持[J];贵州农村金融;2000年01期
7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充分发挥“两个作用”[J];党建;2001年04期
8 陈国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应着重解决的问题[J];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2001年04期
9 赵瑾璐;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应处理好八大关系[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1年01期
10 张振坤;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化途径[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月f;;关于深圳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看法[A];2004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的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舒建玲;;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与企业的地位及作用的分析[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下)[C];2001年
3 温国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对策[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下)[C];2001年
4 王呈祥;董良利;白志良;田森林;王良群;李占录;;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A];21世纪作物科技与生产发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5 岑树田;;浅析现阶段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困境与对策[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6 江沛沛;;信息化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研究[A];经济、技术与环境——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李玉辉;;陕西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信贷支持效应分析[A];道路·创新·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优秀论文[C];2009年
8 王晓君;;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的和谐发展[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9 左学金;周冯琦;;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A];2004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的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王坚红;熊世飞;;关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A];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额尼日乐图 李青锋;前三季度杭锦旗农牧民工资性现金收入增加814元[N];鄂尔多斯日报;2008年
2 谢传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思考与对策[N];淮南日报;2010年
3 通讯员 冯燕 吕迁 本报记者 贾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新突破[N];河北经济日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程晖 冯燕 李慧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抢占发展新制高点[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5 通讯员 张步乾 张楠 记者 王文珩;外资助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N];廊坊日报;2013年
6 黄水成;平和招“大”商促产业结构调整[N];闽南日报;2013年
7 记者 任杰;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N];营口日报;2013年
8 本报评论员;抓产业结构调整 促经济转型升级[N];天津日报;2013年
9 记者 马云;产业结构调整促我州经济跨越腾飞[N];甘南日报(汉文版);2013年
10 记者 岳晋峰;营改增提速山西产业结构调整[N];山西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慧敏;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支持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2 马晓国;江苏产业结构调整的计量分析与实证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3 康彦彦;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4 徐铁骏;经济全球化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政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5 祁杭峰;基于主导产业选择的无锡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6 顾为东;产业结构调整的资本支持战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7 陆诤岚;资源约束条件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理论与政策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8 王明寿;西部产业结构调整中劳务输出与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田海宽;基于京津走廊经济发展的廊坊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优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10 陈永奇;欠发达地区技术转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兵;盘锦市八万公顷芦苇湿地生态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2 孙豪;金融支持张掖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D];兰州财经大学;2015年
3 张志扬;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4 彭芸蕾;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参与率影响的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5 黄鑫;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惠州市人力资源开发策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6 陈琪;老龄化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7 王云昊;产业结构调整的就业效应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8 文冰心;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路径研究[D];湖北省社会科学院;2015年
9 程永静;低碳经济试阈下太原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10 闫峰峰;转型跨越目标下甘肃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与方式[D];兰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1151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115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