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区域包容性创新能力评价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5 13:27
在当前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我国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健康的生态环境,必须要重塑发展理念与创新理念,从单纯追求GDP增长方式转向更有利于低收入群体的包容性增长,从传统的精英型创新转向更利于低收入人群的包容性创新,努力创造平等机会,使创新的收益和成果为更大范围的人群所享受。包容性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成果惠及社会大多数人的引擎,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包容性创新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以及创新驱动发展一脉相承。陕西省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省份,希望建成具有陕西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为全面实现“三个陕西”的奋斗目标提供引领和支撑。因此,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陕西省区域包容性创新能力,分析区域包容性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对于陕西省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省份,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陕西省区域包容性创新能力作为研究对象,首先研究了包容性创新的概念、特征、模式,并与精英创新进行了细致的对比;然后在对相关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包容性创新的基本内涵出发,提出了区域包容性创新能力测度的结构模型;构建了陕西省区域包容性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加权综合测度法对2009—2012年陕西省10个地区的包容性创新能力进行测度评价;为进一步检验包容性创新能力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利用相关面板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陕西省经济发展与包容性创新之间的深层次关系。通过研究发现:近些年陕西省区域包容性创新能力总体成递增的趋势,呈现正U型;各地区的包容性创新能力水平差异十分明显,总体上可以将整个陕西省划分为四个梯级,按照区域包容性创新能力的强弱依次为西安地区、关中地区、陕北地区和陕南地区。区域开放程度与包容性创新能力存在的显著性的正相关关系;而经济规模、水平与包容性创新能力之间有弱相关关系,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正相关关系;第一产业结构占比与包容性创新能力成负相关关系,第二产业结构占比与包容性创新能力呈现倒U型关系,第三产业结构占比与包容性创新能力呈现正相关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124.3
本文编号:2288422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124.3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包容性创新的概念
2.1.2 包容性创新的特征
2.1.3 包容性创新的模式
2.1.4 包容性创新与精英创新的区别
2.2 包容性创新的相关理论
2.2.1 区域创新能力
2.2.2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2.2.3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
2.2.4 协同创新理论
2.2.5 社会排斥理论
第三章 包容性创新能力测度的理论模型与指标体系构建
3.1 理论模型
3.1.1 包容性创新的内涵
3.1.2 区域包容性创新体系
3.1.3 区域包容性创新系统的结构模型
3.2 区域包容性创新能力的构成维度
3.2.1 中低收入群体的需求
3.2.2 包容性创新主体
3.2.3 包容性创新支持条件
3.2.4 包容性创新环境
3.2.5 包容性创新产出
3.3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4 测度指标的选择
第四章 陕西省区域包容性创新能力测度
4.1 数据来源
4.2 测度方法
4.2.1 基础指标的处理
4.2.2 加权综合测度
4.3 陕西区域包容性创新测度结果分析
第五章 包容性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计量分析
5.1 变量的定义与回归模型设定
5.1.1 变量的定义与度量
5.1.2 回归模型设定
5.2 实证分析过程
5.2.1 描述性统计
5.2.2 单位根检验
5.2.3 Hausmam检验
5.3 实证结果分析
第六章 促进陕西省区域包容性创新能力的对策
6.1 陕西省区域包容性创新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6.1.1 陕西区域包容性创新的发展情况
6.1.2 陕西区域包容性创新发展的面临的问题
6.2 对策建议
6.2.1 构建有利于包容性创新的战略、政策和制度框架
6.2.2 开展对中低收入群体创新需求的调查研究
6.2.3 充分调动包容性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促进主体间的协作
6.2.4 营造有利于包容性创新的环境
6.2.5 需要构建完善的包容性创新支撑条件
6.2.6 提高区域经济的开放度,加强与国际开发机构合作
6.2.7 包容性创新与产业结构调整融合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基本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基本情况
2. 教育背景
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仝允桓;邵希;陈晓鹏;;生命周期视角下的金字塔底层创新策略选择:一个多案例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本文编号:22884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288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