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碳生产率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8-10-23 21:24
【摘要】:基于松弛的(Slack-Based Measure,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全域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对1992—2014年"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的碳生产率及其收敛性进行测算,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后的研究发现:(1)各国总体的碳生产率总体呈增长趋势,效率进步是其变动的主要因素(年均增长1.01%);(2)各国总体的碳生产率存在σ收敛和β收敛;(3)人均GDP、对外开放度、工业化和投资率的提高是提高碳生产率的有效途径,固定资本占比、就业参与率、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政府规模、城镇化进程和消耗能源碳含量对碳生产率的影响为负;因此"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目前的主要重心是提高要素的配置效率,以开放促发展也是提升碳生产率的有效途径。
[Abstract]:Based on the Slack-Based Measure,SBM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and 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 index, the carbon productivity and convergence of major countries along Belt and Road from 1992 to 2014 were measured. After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it is found that: (1) the overall carbon productivity of each country is increasing. Efficiency progress is the main factor of its change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 is 1.01%); (_ 2) there is 蟽 convergence and 尾 convergence in the overall carbon productivity of all countries. (3) the degree of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increase of investment rate of per capita GDP, are the effective ways to improve carbon productivity, and the proportion of fixed capital is the proportion of fixed capital. The impact of employment participation rate, per capita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government size,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energy consumption carbon content on carbon productivity is negative; therefore, the main focus of the major countries along "Belt and Road" i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allocation of factors. Open to promote development is also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carbon productivity.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6ZDA039)
【分类号】:F125;X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红蕾;覃伟芳;吴建新;;考虑碳排放的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影响因素研究——广东案例[J];产业经济研究;2013年05期

2 田素妍;孟令杰;;中国肥料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姚晓林,万志琴;成衣缝制生产线生产率分析[J];江苏纺织;2001年07期

4 薛建良;李秉龙;;基于环境修正的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度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5期

5 张宏伟;李雪冬;;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6 全笑茜;邱家学;;我国医药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3年13期

7 王传久;;中国采矿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矿业快报;2007年10期

8 Gene Pierson;宋彦琦;;用学习曲线预测生产率(二)[J];国外金属矿采矿;1983年04期

9 杜玉芳,杨文会;矿山企业生产率分析及经济效益评价[J];河北地质学院学报;1996年Z1期

10 林如海;俞中华;;中国铅锌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基于Malmquist生产力指数模型[J];中国金属通报;201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郑京海;胡鞍钢;Arne Bigsten;;中国的经济增长能否持续?——一个生产率视角[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3期[C];2008年

2 李刚;;全要素生产率与上市公司绩效相关性研究——基于传统行业与高技术行业的对比分析[A];第七届(2012)中国管理学年会会计与财务分会场论文集(选编)[C];2012年

3 祝志勇;罗刚平;;重庆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基于Malmquist指数方法[A];走进新农村——西南大学研究生《含弘论丛》[C];2010年

4 王争;孙柳媚;史晋川;;外资溢出对中国私营企业生产率的异质性影响——来自普查数据的证据[A];经济学(季刊)第8卷第1期[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罗海成;关注顾客导向的服务生产率[N];天津日报;2004年

2 王燕坊;郑京海: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一个生产率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丹;产业集聚视角下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差异性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吴晓华;中国碳生产率地区差异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年

3 潘江;典型手性药物砌块酶促合成过程生产率强化关键技术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4 傅东平;中国生产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李星光;中国石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魏梅;区域经济增长中的生产率与产业结构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7 李玲;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8 郑明海;开放经济下中国金融发展的生产率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韩妍;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差异性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10 郑文;金融发展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子桥;黑龙江省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申春骏;延边州耕种型农业机械效率分析[D];延边大学;2015年

3 申婷;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4 叶良益;我国东中西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比较研究[D];广东财经大学;2015年

5 张莹莹;金融错配、所有制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6 黄卫平;产业集聚对碳生产率的动态影响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7 王建科;碳生产率改进空间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8 孟令久;信息化影响我国服务业生产率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9 王唯朴;重庆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5年

10 欧阳婉桦;中国省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D];重庆工商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2905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2905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e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