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技术的异质性、技术差距与中国区域大气环境效率

发布时间:2018-11-13 07:45
【摘要】:文章充分考虑到不同区域大气环境治理技术的异质性,基于全要素生产理论与共同前沿生产函数框架,建立大气环境效率测度DEA模型,并以2006-2015年中国30个省份与三大区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效率值的高低将全国各省份归入具有不同大气环境效率特征的四类地区,运用"共同技术率(MTR)"这一指标刻画三大区域之间大气环境治理技术的差距,基于面板数据与Tobit模型实证检验省际大气环境效率与大气环境治理技术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气环境效率水平较低,区域异质特征突出,大气污染减排潜力巨大,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大气环境治理技术差距较为明显,落后省份赶超先进省份的难度较大;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科技创新、能源消费结构、环境规制、经济开放度对中国省际大气环境效率与大气环境治理技术水平均有一定影响,但影响机制存在差异。
[Abstract]:Considering the heterogeneity of atmospheric environmental treatment technology in different region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all-factor production and the framework of common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the DEA model of atmospheric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measurement is established in this paper. In this paper, 30 provinces and three major regions in China from 2006 to 2015 are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ccording to the efficiency values, the provinces in China are classified into four types of regions with different atmospheric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panel data and Tobit model, the difference of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treatment technology between three regions is described by using the index of "common technology rate (MTR)",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rovincial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efficiency and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treatment technology are tested empirically based on panel data and Tobit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evel of atmospheric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in China is low, the regional heterogeneity is prominent, the potential of atmospheric pollution reduction is huge, and the gap between eastern and central regions of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treatment technology is obvious. It is difficult for backward provinces to catch up with advanced provinces; Economic growth, industrial structur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economic openness have certain effects on th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and the technical level of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treatment in China, but the mechanism of influence is different.
【作者单位】: 安徽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40300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3YJC790136) 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gxyq ZD2016075)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4M551787)
【分类号】:F124;X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芳;保护大气环境法国人不买空调[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4年03期

2 逯元堂;吴舜泽;王金南;周劲松;;大气环境安全评估体系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6年03期

3 张蓉珍;马妮;王石磊;;陕西省大气环境安全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2期

4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大气环境分会2011年度学术年会推迟至12月召开[J];环境科学研究;2011年10期

5 柳艳;加拿大大气环境标准[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1981年04期

6 段文华;大气环境与质量标准[J];大众标准化;1995年04期

7 ;天津市政府下发《关于确保实现大气环境功能区质量达标的决定》[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年04期

8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J];环境科学研究;2000年01期

9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J];环境科学学报;2000年01期

10 ;中国1999年大气环境状况[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尹晓惠;;城市化与大气环境交互耦合关系研究的理论探讨[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王恩涌;陈翔;胡玉霞;董向成;;关于兰州城市大气环境数值模拟研究中存在问题的探讨[A];现代数学和力学(MMM-XI):第十一届全国现代数学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张靖;;xZ口区大气环境中二氧化硫容量分析及探讨[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8年

4 任永建;赖安伟;高庆先;;基于数值模拟的区域大气环境研究[A];2008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文摘汇集[C];2008年

5 崔桂香;许春晓;张兆顺;;大气环境的大涡数值模拟[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6 张伯寅;梁彬;朱凤荣;李长龄;孟宪忠;钮珍南;桑建国;;北京市西北部山系对海淀区大气环境的影响[A];第九届(2001)全国大气环境与污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金桂花;江正伟;包华;;巨化周边大气环境氟化物的调研及对策初探[A];衢州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选编(2001-2004)[C];2005年

8 顾兆林;;城市粗糙层内大气环境数值模拟研究[A];第八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暨第三届空气污染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彭启明;林能晖;王作台;张时禹;;台湾大气环境背景监测站及大气长程传输模式整合系统之介绍[A];海峡两岸气象科学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10 郝润全;翟雅静;;呼和浩特城区大气环境适宜性分析评价[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储棕荷;城市大气环境与健康[N];工人日报;2013年

2 记者 武海波;切实加强大气环境治理 真刀真枪抓好工作落实[N];承德日报;2014年

3 记者 张明星;以更大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 推动我市大气环境持续好转[N];石家庄日报;2013年

4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汪小勇 万玉秋 朱晓东 环境保护部华东环境保护督查中心 缪旭波 朱凤松;跨界大气环境管理机制如何建立?[N];中国环境报;2013年

5 漆先望;优化能源结构保护大气环境[N];四川日报;2013年

6 通讯员 赵国华 孙新凯 本报记者 尹义坤;威县三管齐下优化大气环境[N];河北经济日报;2013年

7 记者 黄勇 高嵘;调整工业结构 改善大气环境[N];中国环境报;2002年

8 张隽波邋通讯员 王颖;我省建立大气环境分级预警机制[N];山西日报;2007年

9 通讯员 葛丽娟;太原启动污染预控改善冬季大气环境[N];中国气象报;2010年

10 记者 陶成君;第一行动执法小组:严惩破坏大气环境行为[N];海东时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胥效文;西安市大气环境系统分析方法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2 许建明;城市大气环境数值技术的集成、改进和应用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3 黄蓉;削山造地对河谷型城市大气环境的数值仿真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泉;冬季乌鲁木齐逆温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大气环境效应[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2 阎柳青;大气环境数值模拟在矿区规划评价及优化布局中的应用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3 王平;大气环境PM_(2.5)污染及其对室内环境影响的实测与理论分析[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4 何晓玲;基于环境承载力的大气环境安全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5 管楚楚;山东省对外贸易对大气环境影响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6 李凡;太原市中学室内外大气环境与儿童健康的相关性研究[D];山西大学;2016年

7 张志刚;北京大气环境特征与大气污染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8 周艳明;区域大气环境数据的不确定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雄;基于GIS的区域大气环境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D];广东工业大学;2004年

10 文佳龙;地区大气环境状况及其对太阳能高效利用的影响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3284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3284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9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