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产品供给与经济增长:影响机制与实证分析——基于31个省级面板数据模型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public expenditure as the substitute variable of public goods and public services, and analyzes systematically the mechanism and ways that three kinds of public goods supply affect economic growth.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endogenous economic growth model, which takes public goods and public services as endogenous variables, and proposes to explain capital and labor by "surplus value of public good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can not directly explain economic growth.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general public expenditure, social and livelihood expenditure and economic construction expenditure all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in the four regions. It shows that the policy of expanding the supply of public goods and public services as the engine of economic growth is effective. The effect of public expenditure is different in the east,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The effect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 expenditure i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is the most obvious, while the effect of general public service expenditure in eastern region is the best. Therefore, different policies should be adopted to optimize the supply structure of the three regional public goods.
【作者单位】: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安徽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基金】:中共中央党校校级重点课题“结构调整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研究”
【分类号】:F062.6;F124;F812.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晋富;经济增长、创新能力与文化建设[J];太原科技;2002年02期
2 王彩萍,张德玲,郭永军,边嘉宾,马铭启,肖俊生,张金香;论经济增长与创新模式的选择[J];天津科技;2002年02期
3 丁水法;;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法制与经济(中旬);2012年09期
4 杨扬;费越;谭芮秋;郭力铭;;社会资本、创新与经济增长之谜[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年03期
5 张振斌;;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的概念和宏观经济增长目标[J];学习与探索;1984年04期
6 朱乐尧;;论经济增长[J];学习与探索;1985年06期
7 成之;经济增长质量六条标准[J];卫生经济研究;1995年08期
8 农贵新;论经济增长点的选择与培育[J];经济问题;1999年04期
9 尹世杰;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J];南方经济;1999年Z1期
10 郑士贵;关于经济增长点选择的思考[J];管理科学文摘;199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少安;韦倩;;合作与经济增长[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矫波;;经济增长的法律分析[A];2007年全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赵娟;;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A];“外国经济学说与当代世界经济”学术研讨会暨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20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武义青;李冰茹;;经济增长解析[A];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技术经济发展[C];2000年
5 刘文;;人力资本、人力资本风险与经济增长:历史演变与最新进展[A];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1)[C];2010年
6 李华晶;;知识过滤、创业活动与经济增长:基于我国31个地区的实证研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7 罗浩;季任钧;;文化与经济增长:一个初步框架[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郭晔;盖文启;;生命经济:持续经济增长的新路径[A];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授牌仪式暨“转轨时期中国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何一鸣;高少慧;;市场化制度变迁与广东经济增长[A];市场经济与增长质量——2013年岭南经济论坛暨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10 郑长德;单德朋;;族群多样性与经济增长—基于经济学视角的综述[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9次年会暨外国经济学说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格局(会议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民;奢侈性消费能促进经济增长吗[N];文汇报;2003年
2 任保平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重读《经济增长的代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记者 云霞;国内经济:经济增长和平衡的发动机[N];学习时报;2000年
4 蔡波;对经济增长的多维思考[N];鞍山日报 ;2006年
5 陈国营;经济增长关键动因迷雾重重[N];上海证券报;2007年
6 安徽工商管理学院 戴星;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启示[N];安徽经济报;2008年
7 钟生坦 黄铁苗;试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途径[N];光明日报;2001年
8 张宇燕;经济增长与社会动荡的 “托克维尔效应”[N];上海证券报;2006年
9 徐康宁;资源、制度与经济增长[N];新华日报;2007年
10 李义平;资源逼迫:经济增长模式提升的杠杆[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景华;经济增长中的自然资源效应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2 王泽填;经济增长中的制度因素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3 鲁育宗;经济虚拟化背景下的经济增长的原因和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胡永平;储蓄、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5 李春龙;经济增长中的效率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6 云航;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内在关联与影响的经济计量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7 马瑞永;经济增长收敛机制: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郎永清;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经济增长[D];西北大学;2005年
9 李红;经济增长的控制模型研究[D];北京信息控制研究所;2003年
10 李永辉;金融体系与内生经济增长[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美茹;考虑环境因素的中国经济增长效率测算及动态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6年
2 陈健文;论经济增长[D];厦门大学;2001年
3 代琳琳;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D];河南大学;2008年
4 祝燕君;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的公共支出模式创新[D];浙江大学;2009年
5 曹诗卉;经济增长中内生制度的功效[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韦克胜;关于经济增长的辩证透视[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7 王千;中国经济增长与制度创新[D];郑州大学;2002年
8 金永军;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天津财经学院;2003年
9 薛晓杰;民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理论与经验研究综述[D];辽宁大学;2013年
10 倪玲玲;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逻辑关系研究的一个视角[D];厦门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015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401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