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产业集聚区的创新平台发展政策研究
【作者单位】: 吉林财经大学亚泰工商管理学院;吉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基金】:教育部“春晖计划”合作科研项目“研发网络结点组织结构创新的中日比较研究”(编号:S2014016) 国家发改委软科学项目“产业集聚区创新平台建设及服务模式研究” 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林省科技孵化器建设研究”(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5]第341号)
【分类号】:F12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福全;李纪珍;顾淑林;陈浩;彭春燕;万劲波;;如何促进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J];中国科技论坛;2006年05期
2 伊彤;;对产业共性技术平台的战略思考[J];太原科技;2009年01期
3 李平;王蒲生;杨君游;;传统产业共性技术平台构建模式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09期
4 马亮;;产业共性技术开发组织形式选择问题探讨[J];商业时代;2009年24期
5 安玉兴;;中国产业共性技术开发的组织与激励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15期
6 谷雨;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到企业共建研究院——对广东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若干探讨[J];广东科技;2005年10期
7 薛捷;张振刚;;国外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经验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12期
8 侯峻;胡俊成;;产业共性技术研发过程及风险治理研究[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7年02期
9 余昶颖;;湖北产业共性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1年04期
10 周素芬;周国林;况姗芸;;论产业共性技术产学研联盟组织模式的优化与对策选择[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1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王君;产业共性技术供需脱节制约结构升级[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2 郭合作;韩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策略及启示[N];学习时报;2011年
3 ;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模式创新[N];科技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梁晓亮;共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N];经济日报;2010年
5 车晓蕙 肖思思;科技“发动机”助广东经济爬“陡坡”[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6 记者 张晓松 赵承;18个传统行业将得到改造提升[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7 王亚平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发展研究所;培养一批掌握前沿科技的人才[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8 记者 王政;“十五”期间我国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N];人民日报;2001年
9 ;关于积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N];太原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建玲;产业共性技术联盟构建及运行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2 郭晓林;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及共享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段翔钰;产业共性技术扩散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胡委伟;成都市创新产业共性技术供给组织体制机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胡金玉;基于后发优势的产业共性技术供应机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丁黎军;产业共性技术开发平台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5 叶萌;欧洲、美国和日本典型产业共性技术供给模式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黄琳;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政府职能动态定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吴进;基于文本分析的我国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政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311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531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