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系统协同演进研究
【图文】:
图1协同视角下的区域创新系统图2区域创新系统运行简图根据变量、参数表,q1、q2、q3分别表示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潜力状态、创新配置状态和创新效果状态为状态变量,dqidt(i=1,2,3)是状态变量随时间的变化率;α,β,γ是调整参数,分别代表创新潜力指数、创新配置指数、创新效果指数;定义θ为控制变量,表示区域创新系统外部环境投入的综合指数。创新配置对创新潜力的影响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在初始状态,其会对创新潜力产生积极的影响,从时间维度来看,创新潜力会影响创新效果,而创新效果并不对创新的潜力产生直接影响。由此可得在外界投入为θ的条件下,状态变量q1的Logistic演化方程为:49城镇化与区域发展区域创新系统协同演进研究
图1协同视角下的区域创新系统图2区域创新系统运行简图根据变量、参数表,q1、q2、q3分别表示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潜力状态、创新配置状态和创新效果状态为状态变量,dqidt(i=1,2,3)是状态变量随时间的变化率;α,β,γ是调整参数,分别代表创新潜力指数、创新配置指数、创新效果指数;定义θ为控制变量,表示区域创新系统外部环境投入的综合指数。创新配置对创新潜力的影响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在初始状态,其会对创新潜力产生积极的影响,从时间维度来看,创新潜力会影响创新效果,而创新效果并不对创新的潜力产生直接影响。由此可得在外界投入为θ的条件下,,状态变量q1的Logistic演化方程为:49城镇化与区域发展区域创新系统协同演进研究
【作者单位】: 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7140306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4AGL004) 高等学校博士科学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22304120021)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项目编号:12534028)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费专项基金(项目编号:HEUCF140907)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QC2012C067;12B072;13B10;14C003)
【分类号】:F12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曙光,徐树建;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国际进展综述[J];中国科技论坛;2002年05期
2 刘顺忠,官建成;区域创新系统信用环境的营造[J];科研管理;2002年03期
3 田丽琴;浅谈区域创新系统 创新单元的基本特征[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3年07期
4 李细文;区域创新系统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03年06期
5 胡明铭;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与建设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09期
6 张少杰,曲然;吉林省区域创新系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2005年06期
7 任胜钢;陈凤梅;;国外区域创新系统研究新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年04期
8 任胜钢;关涛;;区域创新系统内涵、研究框架探讨[J];软科学;2006年04期
9 邹再进;;对区域创新系统内涵的再认识[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毛艳华;;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学家;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营;谢永平;;学习型区域:基于信息化的区域创新系统[A];全国第八届工业工程与企业信息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王鹏;;粤港澳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模式及构建策略[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李子彪;张爱国;胡宝民;;区域创新系统演化动力模型:创新极间共生关系决定系统演化[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吴中;席俊杰;张艳;;区域创新系统架构研究[A];首届泛珠三角先进制造技术论坛暨第八届粤港机电工程技术与应用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4年
5 马倩美;;政府在区域创新系统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3)[C];2007年
6 王鹏;;粤港澳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模式及构建策略[A];第四届粤港澳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李子彪;;区域创新系统测评方法与河北省实证研究[A];第六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1年
8 陈德宁;沈玉芳;;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综述[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9 林学明;席斌;米红;;区域创新系统的系统结构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黄鲁成;;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内容的探讨[A];发展的信息技术对管理的挑战——99’管理科学学术会议专辑(下)[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国外学术界聚焦区域创新系统[N];中国信息报;2003年
2 魏进平邋李子彪;培育区域创新系统 促进发展方式转变[N];人民日报;2008年
3 辽宁省辽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姜军;论地方政府构建区域创新系统作用[N];科技日报;2001年
4 攀枝花市科委 潘德均;加速西部区域创新系统建设[N];科技日报;2001年
5 上海市政府参事 上海软件行业专家 研究员 刘光龙;加快建设上海软件 公共服务创新体系[N];文汇报;2010年
6 福州大学管理学院 杨永忠邋教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N];福建日报;2008年
7 河北大学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研究生 王宏顺;河北产业聚集的现状及对策[N];河北日报;2008年
8 姜晓凌邋王阳;优化区位互联 共筑创业平台[N];上海科技报;2008年
9 国脉互联智慧城市研究中心;立足现状推进智慧园区健康发展[N];中国信息化周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剑;区域创新系统的风险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2 李微微;基于演化理论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3 邓恒进;区域创新系统运行研究——“四三结构”模型及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胡明铭;区域创新系统评价及发展模式与政策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5 王亮;区域创新系统资源配置效率的演进规律与创新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石峰;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化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7 侯风华;山东省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8 顾新;区域创新系统论[D];四川大学;2002年
9 宋丽萍;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及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10 陈丹宇;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协同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角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2 崔博凯;河北沿海区域创新系统评价模型构建与政策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3 熊丽娟;四川省区域创新系统中政府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胡照阳;成都市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5 井雨霞;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创新系统能力和效率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6 杨玉寅;安徽省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7 刘晓静;区域创新系统知识共享运行机制及效率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8 卢一先;地方政府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贾越;基于生态理论的区域创新系统构建及运行机制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10 陈娜姿;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332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533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