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扩大开放的产业关联效应研究—从保税区到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本文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扩大开放的产业关联效应研究—从保税区到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服务业在各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大,其中以高新技术等生产性服务业尤为突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国家富强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论文以1990~2015年上海经济数据和2002年、2007年上海投入产出数据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分析了上海从入世建立配套保税港区到上海自贸区生产性服务业的渐进式扩大开放对高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产业关联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保税区成立后,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促进了高端制造业的发展,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带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但由于服务贸易开放度偏低,生产性服务业开放滞后,导致对制造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开放度相对低的服务业部门与开放度高的高端制造业之间的关联度相对较低,产业间的关联性不够紧密。生产性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开放的不平衡制约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随着全球贸易的重点从货物领域转向服务领域,为了打造制造业与服务业全面开放的格局,2013年上海自贸区成立后需要进一步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促进上海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转型,带动上海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作者介绍了论文写作背景、意义、思路以及创新和不足。第二章,作者在概述大量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概述了相关理论,对上海自贸区生产性服务业研究综述进行了回顾。第三章,主要分析了上海生产性服务业扩大开放的现状,保税区成立以来,扩大开放促进了上海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及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发现生产性服务业的开放力度仍不足。第四章,作者进行了实证分析,使用的方法是投入产出法和灰色关联分析。重点分析了从入世后建立配套保税港区到上海自贸区生产性服务业扩大开放对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之间产业关联的影响。第五章,笔者针对扩大开放中的不足,提出了扩大金融、航运、高新技术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开放,促进金融、航运、高新技术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之间的相互融合,增强生产性服务业的内部关联等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自由贸易试验区 生产性服务业 扩大开放 产业关联 保税港区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719;F125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2
- 1 引言12-16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2-13
- 1.1.1 研究背景12
- 1.1.2 研究意义12-13
- 1.2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13-15
- 1.2.1 研究内容及思路13-14
- 1.2.2 研究方法14-15
- 1.3 创新与不足15-16
- 1.3.1 本文创新15
- 1.3.2 本文不足15-16
- 2 理论综述16-25
- 2.1 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和特征16-19
- 2.1.1 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16-17
- 2.1.2 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17-18
- 2.1.3 生产性服务业的特征18-19
- 2.2 生产性服务业相关理论19-21
- 2.2.1 社会分工理论19-20
- 2.2.2 交易成本理论20
- 2.2.3 外包理论20-21
- 2.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21-24
- 2.3.1 国外研究综述21-22
- 2.3.2 国内研究综述22-23
- 2.3.3 上海自贸区扩大开放的文献综述23-24
- 2.4 本章小结24-25
- 3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扩大开放的现状分析25-39
- 3.1 生产性服务业扩大开放的政策25-27
- 3.1.1 加入WTO以后生产性服务业扩大开放的政策25-26
- 3.1.2 上海自贸区生产性服务业扩大开放的政策26-27
- 3.2 上海自贸区扩区及扩大服务业开放27-28
- 3.3 从入世到上海自贸区生产性服务业扩大开放的现状28-35
- 3.3.1 服务业扩大开放与上海经济结构转型29-31
- 3.3.2 服务业扩大开放与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31-33
- 3.3.3 服务业扩大开放对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的影响33-35
- 3.4 上海自贸区重点行业的发展状况35-38
- 3.4.1 金融业发展现状35-36
- 3.4.2 航运业发展现状36-38
- 3.5 本章小结38-39
- 4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扩大开放的产业关联效应39-58
- 4.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39-40
- 4.1.1 投入产出分析法39
- 4.1.2 灰色关联分析法39-40
- 4.2 产业之间的消耗关系40-47
- 4.2.1 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40-41
- 4.2.2 生产性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间的消耗关系41-45
- 4.2.3 生产性服务业行业间的消耗关系45-47
- 4.3 生产性服务业中间需求分析47-51
- 4.3.1 中间需求率47
- 4.3.2 中间投入率47-51
- 4.4 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波及效应51-56
- 4.4.1 产业影响力系数51-52
- 4.4.2 产业感应度系数52-56
- 4.5 灰色关联分析56-57
- 4.6 本章小结57-58
- 5 结论与政策建议58-62
- 5.1 研究结论58-59
- 5.2 政策建议59-62
- 5.2.1 扩大金融业开放,促进金融业与高端制造业融合59
- 5.2.2 扩大航运服务业的开放,增强航运业与高端制造业的产业关联59-60
- 5.2.3 扩大高新技术服务业开放,加强高新技术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的良好互动60
- 5.2.4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增强产业内部关联效应60-62
- 参考文献62-67
- 致谢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振华;产业关联深化的新变化、基础及其结构平衡[J];东南学术;2005年01期
2 戴志敏;;产业创新传导关联和技术传导系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14期
3 顾绎清;移入产业关联受阻的初步分析[J];浙江学刊;1990年03期
4 张文明;经济决策必须重视产业关联[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9年06期
5 韩华林;;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标准[J];上海经济;2001年06期
6 周振华;;信息化与产业关联的外延扩展[J];中国经济问题;2004年03期
7 袁嘉良;;浅析奥运经济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J];企业经济;2006年10期
8 淦玉华;;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与趋势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年27期
9 樊正强;李奇;;国际产业转移相关问题研究[J];商业时代;2010年12期
10 韩晓明;;河南省批发零售业的产业关联分析[J];河南科技;2010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灵;申玉铭;任旺兵;;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杨雪春;王茂军;;区域产业关联网络结构的复杂性分析——以四川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姜洁;;关于如何发展小城镇问题的几点思考[A];创新沈阳文集(D)[C];2009年
4 李国平;王春杨;袁薇薇;马小雨;;我国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与科技资源配置的匹配关系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王国平;;产业升级的核心:拓展企业主体行为[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6 黄选高;;关于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若干思考[A];坚持科学承接产业转移 促进广西又好又快发展——“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7 耿鹏;赵昕东;;基于GVAR模型的产业内生联系与外生冲击分析[A];2009中国国有经济发展论坛——危机与变局中的国有经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吴志文;;林下产业的发展与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6分会场-沿海生态建设与城乡人居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韩军;雷娟;;流通业对山西承接产业转移的作用研究[A];第五届中国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钟明;张晓彤;危海霞;;城市产业发展的研究——以葫芦岛市为例[A];2013年9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卫国;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向与我们的对策[N];常州日报;2006年
2 王志国;产业转型应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N];河北日报;2013年
3 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 赵鑫 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吴石磊;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分析[N];光明日报;2014年
4 ;产业经济学基本知识问答[N];山西日报;2001年
5 李正发 (作者单位:市社科院城经所);产业创新的四个关键环节[N];长江日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谷亚光;文化产业在应对危机中异军突起[N];中国改革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郭玉志 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办副主任 高书生;社会资本有望支撑文化产业步入上升期[N];中国企业报;2009年
8 记者 胡敏 许静 曾小清;灾区产业在恢复重建中优化升级[N];四川日报;2010年
9 徐德昭 黄虎波;战略性产业选什么?[N];东莞日报;2010年
10 ;去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63.39亿元[N];深圳商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琪;北京市第三产业升级与协调发展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2 肖建勇;饭店产业融合的机理、路径与风险研究[D];华侨大学;2012年
3 韩颖;我国若干产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影响的数量分析[D];东北大学;2007年
4 张云;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际产业转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5 李迎旭;日本对亚洲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张建平;东亚产业关联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徐康宁;产业聚集形成的原因和影响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徐强;中国产业集聚形成机理与发展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9 高宇列;天目山区山核桃产业成长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张孝锋;产业转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昌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怡;广州市产业创新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宋安宁;文山州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外部性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王凯华;中国造船产业关联演进实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伯彦村;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我国金融业产业关联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5年
5 黄丹;中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分析[D];南昌大学;2015年
6 张莹;中国与中亚五国产业互补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7 刘志康;赣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8 智元媛;长三角地区高速铁路网络对杭州旅游产业资源配置影响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9 孟敏敏;大连市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和波及效应实证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5年
10 陈蓉蓉;我国金融业与其他产业关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扩大开放的产业关联效应研究—从保税区到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34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53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