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就业的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重庆市就业的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重庆,作为年轻的直辖市,同时也是大城市和大农村并存的典型城市。近两年来,经济增速领跑全国,但与此同时,就业结构问题和居民收入分配问题日渐突显。重庆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和中西部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就业问题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更是其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因此,研究重庆市就业的产业结构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对如何制订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就业政策、缩小重庆市城乡收入差距、缓解重庆市就业结构矛盾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在回顾、综述国内外就业的产业结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关理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构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比较分析近30年来重庆市就业的产业结构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过程,描述了目前重庆市就业结构的不合理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具体表现,随后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选取重庆市就业的产业结构和城乡收入差距相关指标,对各个指标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协整分析,进而建立VAR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重庆市就业的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进行脉冲响应分析、方差分解和Granger因果检验,定量地分析重庆市就业的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长期动态均衡关系。结果表明:重庆市就业的产业结构(就业比重、比较劳动生产率、结构偏离度)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长期来看,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的变动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正效应,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的变动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负效应,而城乡收入差距变动对三次产业就业比重的影响正好相反;三次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动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正效应,而城乡收入差距变动对三次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正好相反;第一、三产业结构偏离度变动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负效应,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变动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正效应,而城乡收入差距变动对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具有正效应,对第二、三产业具有负效应。最后从就业的产业结构角度提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具体建议:第一,加大农业投入,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农业收入;第二,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增强就业吸纳潜力,增加农民非农收入;第三,加快发展新型城镇化,消除制度性壁垒,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第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就业的产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拓宽就业空间。
【关键词】:重庆市 就业的产业结构 城乡收入差距 脉冲响应 方差分解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49.27;F124.7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9
- 1 绪论9-13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9-10
- 1.1.1 研究背景9
- 1.1.2 研究意义9-10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10-11
- 1.2.1 研究目的10
- 1.2.2 研究内容10-11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11-12
- 1.3.1 研究方法11
- 1.3.2 技术路线11-12
- 1.4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12-13
- 1.4.1 论文的创新点12
-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12-13
- 2 文献综述13-19
- 2.1 有关就业的产业结构方面的研究13-15
- 2.1.1 国外有关就业的产业结构方面的研究13-14
- 2.1.2 国内有关就业的产业结构方面的研究14-15
- 2.2 有关城乡收入差距方面的研究15-17
- 2.2.1 国外关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15-16
- 2.2.2 国内关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16-17
- 2.3 有关就业与收入差距关系的研究17-18
- 2.3.1 国外有关就业与收入差距关系的研究17
- 2.3.2 国内有关就业与收入差距关系的研究17-18
- 2.4 国内外研究述评18-19
- 3 理论基础19-25
- 3.1 就业的产业结构理论基础19-21
- 3.1.1 相关概念界定19
- 3.1.2 就业的产业结构变动分析的相关理论19-21
- 3.2 城乡收入差距理论基础21-22
- 3.2.1 相关概念的界定21
- 3.2.2 城乡收入分配的相关理论21-22
- 3.3 就业的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分配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22-25
- 4 重庆市就业的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分析25-39
- 4.1 重庆市就业的产业结构分析25-34
- 4.1.1 重庆市就业的产业结构整体上的演变及其现状25-28
- 4.1.2 重庆市就业的产业结构与全国及其他直辖市的比较28-34
- 4.2 重庆城乡居民收入现状分析34-38
- 4.2.1 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整体上的演变及其现状34-37
- 4.2.2 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全国及其他直辖市的比较37-38
- 4.3 小结38-39
- 5 重庆市就业的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实证分析39-61
- 5.1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39
- 5.2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39-41
- 5.3 协整检验41-43
- 5.4 重庆市就业的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动态均衡分析43-58
- 5.4.1 建立VAR模型43-45
- 5.4.2 脉冲响应分析45-50
- 5.4.3 方差分解50-55
- 5.4.4 因果检验55-58
- 5.5 本章小结58-61
- 6 对策建议61-66
- 6.1 加大农业投入,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农业收入61-62
- 6.1.1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村经济发展61
- 6.1.2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就业增收通道61-62
- 6.1.3 加大农村教育投资,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62
- 6.2 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增强就业吸纳能力,增加农民非农收入62-63
- 6.2.1 继续发展第二产业,挖掘第二产业的就业吸纳潜力62-63
- 6.2.2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强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63
- 6.3 加快发展新型城镇化,消除制度性壁垒,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63-65
- 6.3.1 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取消户籍限制64
- 6.3.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转移人口的基本权利64
- 6.3.3 完善劳动力市场,促进转移人口平等就业64-65
- 6.4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就业的产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拓宽就业空间65-66
- 致谢66-67
- 参考文献67-70
- 附录70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70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课题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霞;;以服务为导向 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J];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33期
2 段敏芳;田恩舜;;我国高校毕业生待就业调查分析[J];统计研究;2010年06期
3 孙仁太;;女性就业结构趋优男女工资差异明显——青岛市女性就业与工资分析[J];中国统计;2010年06期
4 宋洪银;;依靠大项目 实现大就业[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0年11期
5 魏凤娟;;河南省困难群体就业创业难的成因及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11年09期
6 肖塔;未寒;;信息与就业[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4年10期
7 博卡拉;庄周;;技术与就业[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4年10期
8 ;分地区城镇单位就业人员[J];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07年03期
9 ;分地区城镇单位就业人员[J];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07年11期
10 ;分地区城镇单位就业人员[J];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南城;林秋琴;;扩大就业与加快广西发展[A];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与实践——“学习党的十六大经济理论与加快广西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3年
2 韦祖煜;;扩大就业在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A];2006年“关于社会公平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就业与再就业有关问题的研究[A];江西崛起与就业研究——江西崛起与就业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陈诗达;陈凌;;浙江省就业形式的灵活多样化[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暨2004浙江就业报告[C];2004年
5 强欢欢;;南京市新就业人员聚居空间的现状解析[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居住区规划)[C];2014年
6 熊盛文;;六管齐下 努力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A];江西崛起与就业研究——江西崛起与就业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熊盛文;;完善有关政策 促进灵活就业[A];江西非公有制经济劳动保障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方火春;;充分就业的艰巨性及其应对策略[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精选(第三辑)[C];2003年
9 张华;;2005~2020:中国青年就业三大难题与突围之路[A];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4)[C];2004年
10 刘兴国;;关于我市灵活就业情况的调查和分析[A];江苏省经济法研究会2003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军;本市97.1%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N];北京日报;2007年
2 记者 施耀花;消除“零就业家庭”任重道远[N];白银日报;2007年
3 记者 王树伟;市就业局四项措施打响“消零”战役[N];巴彦淖尔日报(汉);2007年
4 周家友 作者系大理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真抓实干把就业再就业工作不断引向深入[N];大理日报(汉);2007年
5 本报记者 顾威;辽宁:17.7万户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N];工人日报;2006年
6 记者 黄宣传邋彭磊;惠及1.5万就业困难人员[N];湖北日报;2007年
7 朱殿勇;我省就业再就业工作得到国家肯定[N];河南日报;2007年
8 采菊;前8个月就业再就业工作势头良好[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年
9 首席记者 于航;再添一处下岗再就业基地[N];牡丹江日报;2007年
10 巴达尔湖;兴安盟多措并举推动零就业家庭就业[N];内蒙古日报(汉);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红;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及其制度创新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吴朝安;社会组织促进劳动力就业的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3 于学江;中国农民就业保障体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4 黄红华;统筹城乡就业中的政策工具选择与优化[D];浙江大学;2009年
5 李永捷;中国就业服务系统的构建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6 梁策;我国统筹城乡就业的制度创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7 徐平国;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就业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蒋阳飞;我国就业公平及其制度保障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林霓裳;我国商品贸易对就业的影响效应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10 崔占峰;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梦晓;政府财政赤字与就业相关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乔珊;云南省师范类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高扬;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老年人就业的经济与制度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15年
4 林庆;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研究[D];海南大学;2015年
5 张雪飞;服务型政府视角下大学生就业的政府责任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6 钟倩;外国人在我国非法就业法律规制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7 石博文;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哲学考量[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8 王黎强;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9 赵芳;临朐县农村劳动力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建议[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10 宋世琳;我国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对就业影响的研究[D];内蒙古财经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重庆市就业的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78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57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