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中国崛起与东亚地缘经济格局的重构

发布时间:2020-03-04 14:11
【摘要】:20世纪90年代,如火如荼的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浪潮深刻影响并重构了全球格局,合作竞争的地缘经济逻辑成为各大国的共识。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中国不可避免地将对区域和世界地缘经济格局产生影响和改变,客观把握中国地缘经济所处的环境和地位,将有利于未来地缘经济战略的制定。贸易和投资是国家地缘经济最直接和最主要的联系方式,而东亚则是感知中国崛起最快最强烈的区域,也是中国崛起成败所在,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利用1980-2015年东亚贸易和2001-2012年东亚FDI数据构造区域贸易网络和FDI网络,利用复杂网络研究方法测度东亚各经济体网络度中心度和强度中心度,并构造核心-边缘结构对东亚贸易和FDI结构及各经济体相互联系进行深入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随着中国贸易长期稳定高速增长,日本支配20余年的东亚贸易核心-边缘结构逐渐瓦解,中国在东亚贸易网络中的度中心性和强度中心性不断变大,并在2005年形成以中国为新核心贸易新格局。美国对东亚贸易格局存在一定影响,但对中国的核心地位无从改变。(2)进一步的实证分析证明中国引领下的东亚贸易规模已经超过早期日本引领下的东亚贸易规模,中国出口对东亚各经济体出口具有促进作用。(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凭借庞大的市场迅速成为FDI流入核心,但FDI流出发展严重滞后于FDI流入,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21世纪后,中国凭借对中国香港高强度FDI流出迅速成为东亚FDI流出核心,但是中国对东亚其他经济体FDI流出仍处于较低水平。随着时间推移,中国对东亚除中国香港以外的经济体FDI流出不断增强,并大有逼近FDI流出核心位置之势(平均化对中国香港FDI流出)。(4)由于中国FDI流出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因此虽然近年中国FDI流出流量显著提升,但FDI流出存量规模离日本、新加坡等经济体仍存在一定差距。最后,本文对中国对东亚的地缘经济格局影响做出总结,并对未来地缘经济战略提出相关的建议。
【图文】:

中国经济,数据来源,发达国家,世界


图2-1邋1978-2015中国与部分发达国家GDP增长速率逡逑数据来源:世界银数据库逡逑中国经济强势增长不断推动世界经济中心向东移动,随着中国GDP占世界逡逑比例逐年上升,亚太地区重新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地区。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逡逑

进口国,市场份额,世界,韩国


中国美国印度韩国巴西逦中国美国印度欧元区韩国逡逑图2-2邋1981-2015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前五国家与地区逡逑数据来源:林毅夫.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逡逑2011-2015年数据来自世界银行,,经计算整理。逡逑2.2.2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逡逑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地缘环境逐渐开放,与越来越多国家建立贸易联系,贸逡逑16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125;F1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德斌;段德忠;杨文龙;马亚华;;中国经济权力空间格局演化研究——基于国家间相互依存的敏感性与脆弱性分析[J];地理学报;2016年10期

2 杨文龙;杜德斌;刘承良;马亚华;;中国地缘经济联系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内部机制[J];地理学报;2016年06期

3 安虎森;郑文光;;地缘政治视角下的“一带一路”战略内涵——地缘经济与建立全球经济新秩序[J];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04期

4 王铮;韩钰;胡敏;吴静;;面向全球经济治理的世界地缘政治经济结构探析[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5年06期

5 王淑芳;刘玉立;葛岳静;王惠文;;中国 东盟地缘经济研究综述[J];热带地理;2015年05期

6 杜德斌;马亚华;;“一带一路”:中华民族复兴的地缘大战略[J];地理研究;2015年06期

7 潘峰华;赖志勇;葛岳静;;经贸视角下中国周边地缘环境分析——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J];地理研究;2015年04期

8 陆大道;杜德斌;;关于加强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研究的思考[J];地理学报;2013年06期

9 黄朝翰;林发彬;;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经济新秩序正在浮现[J];亚太经济;2012年05期

10 杜德斌;马亚华;;中国崛起的国际地缘战略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正;地缘经济地域系统关联结构理论与实证[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2 肖长培;东亚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847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5847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1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