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产业生态经济系统跨区域协同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30 05:22
【摘要】:当前,无论是区域内还是区域间发展均面临着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状况、促进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及提升经济、生态发展的协同性的压力。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产业系统的发展给出了新的要求。区域间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建设是实现经济、生态高水平协同创造的有效途径,“跨区域协同”是产业系统建设过程中对要素在区域间流动配置方式的要求。跨区域协同优化反映了要素配置效率提升与经济、生态协同发展的统一。因此,研究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跨区域协同发展现状、通过要素流动配置分析产业系统协同优化问题,可以为区域间绿色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实际支撑。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跨区域协同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文献梳理,系统的分析了产业生态经济系统和跨区域协同优化的内涵以及对其评价和优化的方法。其次,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两个角度研究了长江经济带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再次,从“公平”与“效率”的角度,以GDP增长速率、产业生态化发展效率和人均GDP的变异系数为指标,评价长江经济带产业生态经济系统跨区域协同现状,确定该区域协同发展中的不足之处。最后,结合评价结果,构建了跨区域协同优化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基于系统的内部运作机理,将模型分为经济、资源及环境子系统;从“公平”和“效率”的角度设置系统动力学的目标情景,分为基准情景、红色情景、蓝色情景和绿色情景。通过仿真模拟得出最优的要素配置及区域发展模式。本文基于“公平”和“效率”的角度对产业生态经济系统跨区域协同现状进行评价得出,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区域存在产业生态化发展效率差距较大、各区域产业发展水平的均衡性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与产业生态化发展目标间并没有形成正相关关系等问题。基于SD模型要素流动配置优化分析得出,可以通过跨区域要素流动配置促进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高水平协同创造,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生态化发展效率和区域间产业发展水平的均衡性显著提高。最后,从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及促进跨区域协同等方面提出跨区域协同优化建议。
【图文】:
产业生态经济系统跨区域协同现述。从经济、生态两个方面对长江经济带现有发展在这两方面存及人均 GDP 变异系数等三个维度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型的长江经济带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划分、系统的边界、相关变系统为经济子系统、资源子系统化运行和检验。并根据长江经济目标情景的设计。然后对不同目最优情景下的政策建议。。梳理和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第一章 绪论
见图 3-2。表 3.3 2015 年长江经济带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单位:万吨)地区 二氧化硫 COD 能耗上海市 17.08 16.3954 11387江苏省 83.51 70.0921 30235.3浙江省 53.78 50.2811 19610安徽省 48.01 51.0027 12332江西省 52.81 48.8585 8440湖北省 55.14 55.4886 16404湖南省 59.55 65.5506 15469重庆市 49.58 26.1676 8934四川省 71.76 68.9757 19888贵州省 85.3 25.6395 9948云南省 58.37 42.8154 10357长江经济带 634.89 521.2672 163004.3全国 1859.12 2223.5007 430000占比 34.15% 23.44% 37.91%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127
本文编号:2645436
【图文】:
产业生态经济系统跨区域协同现述。从经济、生态两个方面对长江经济带现有发展在这两方面存及人均 GDP 变异系数等三个维度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型的长江经济带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划分、系统的边界、相关变系统为经济子系统、资源子系统化运行和检验。并根据长江经济目标情景的设计。然后对不同目最优情景下的政策建议。。梳理和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第一章 绪论
见图 3-2。表 3.3 2015 年长江经济带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单位:万吨)地区 二氧化硫 COD 能耗上海市 17.08 16.3954 11387江苏省 83.51 70.0921 30235.3浙江省 53.78 50.2811 19610安徽省 48.01 51.0027 12332江西省 52.81 48.8585 8440湖北省 55.14 55.4886 16404湖南省 59.55 65.5506 15469重庆市 49.58 26.1676 8934四川省 71.76 68.9757 19888贵州省 85.3 25.6395 9948云南省 58.37 42.8154 10357长江经济带 634.89 521.2672 163004.3全国 1859.12 2223.5007 430000占比 34.15% 23.44% 37.91%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洋;张倩倩;;碳减排绝对量约束目标下京津冀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分析[J];软科学;2015年11期
2 余晓泓;张梦斯;;京津冀地区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5年10期
3 孙元元;张建清;;中国制造业省际间资源配置效率演化:二元边际的视角[J];经济研究;2015年10期
4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J];居业;2015年18期
5 王业强;魏后凯;;“十三五”时期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调整与应对[J];中国软科学;2015年05期
6 李琳;刘莹;;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基于哈肯模型的分阶段实证研究[J];地理研究;2014年09期
7 汪良兵;洪进;赵定涛;;中国技术转移体系的演化状态及协同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14年05期
8 韩强;刘正林;;基于总量控制的工业领域能源分配双层规划模型[J];中国管理科学;2013年02期
9 张幼文;薛安伟;;要素流动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J];世界经济研究;2013年02期
10 覃成林;郑云峰;张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1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尹坚;工业园产业生态化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升级路径研究[D];江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454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645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