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技术创新链视角下长三角三省一市区域创新系统协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0 12:12
【摘要】:一直以来,区域创新系统及其创新能力建设都是影响地区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内外学术界对区域创新系统、复合系统协同度等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区域创新系统构成、能力、绩效与科技-经济系统、科技-金融系统、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等方面,基于创新链对区域创新系统协同研究较少。鉴于此,本论文以区域创新理论、协同学理论、公共政策理论与社会网络理论为基础,从技术创新链的视角出发,对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区域创新系统的协同进行了研究。首先,本论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与总结;其次,对国内外典型的区域创新系统发展模式与特点进行了总结,并从创新政策与技术创新协同两方面的得出启示;其次,对长三角地区创新政策进行梳理,并基于技术创新链视角将长三角地区创新政策从目标类型划分为综合规划、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与技术引进、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资金支持与外资引进等六项。并对长三角三省一市创新政策核心部门与合作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其政策制定主体协同情况,提取创新政策文本的高频关键词进行关键词词频分析,绘制政策核心内容社会网络关系图,并对其节点中心性进行了测算与分析,以研究其政策内容协同情况;再次,基于技术创新链将区域创新系统为研发投入、技术转移转化和技术应用三个子系统,构建了区域创新系统技术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面板数据,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区域创新系统技术协同的演变与发展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基于上述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长三角三省一市区域创新发展对策建议。本研究的贡献主要包括以下三点:第一,区域创新系统协同度的研究是区域经济学与协同学的交叉,本论文从创新链的视角出发,对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区域创新系统,建立了政策维度与实证维度两方面的分析架构,拓展了区域创新的研究范式。第二,本论文基于技术创新链将区域创新系统为研发投入、技术转移转化和技术应用三个子系统,并完善了区域创新系统技术协同度的评价指标。第三,有利于长三角地区区域创新系统的改进,并对长三角三省一市政府部门后续创新政策的出台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图文】:

技术路线图,论文,区域创新,区域创新系统


逑1.4.2技术路线图逡逑本论文的研宄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逡逑提出问题邋逦?长三角地区区域创新系统协同研究逡逑%煎义希五逖绣忱砺坼邋巍ⅰ㈠义希邋五邋五澹苠义锨虼葱洛义舷低忱砺坼义希″邋五邋五澹卞义希蕖南追治龇ㄥ义希蒎五邋五澹″义瞎舱咤紊缁嵬珏危五五义侠砺坼卫砺坼义希鲥五危义希撸撸掊澹蝈五五义希阱巍ⅰ㈠义希危苠义希危苠义希邋五澹苠义希诲危咄獾湫颓虿郑⒄狗治鲥危鋻甓员确ㄥ义霞捌淦羰惧危慑义螻逡逑 ̄T ̄rn邋!逦长三角地区区域创新系统政策协同分,!逦.逡逑1逦析:主体协同、文本内容协同逦内容分析法逡逑!逦逦邋!邋^^逡逑基于面板数据的长三角地区区域创新逦|系二逡逑丨逦系统技术协同实证研究逦一^邋?:邋口系统,同逡逑\逦逦逦逦邋/逦度模型逡逑V逦邋夕逦逡逑,厂…逦?、'逡逑I逦I逡逑-逦邋i促

区域创新,科研机构,发展模式,波士顿


3.2美国波士顿地区区域创新发展逡逑位于美国东海岸新英格兰地区的波士顿都市区由波士顿、沃顿、列克新敦等逡逑城市组成,属于美国工业发展较早的区域,但在20世纪中后叶陷入了衰退期。逡逑20世纪末,波士顿借助全球化浪潮,利用其氋水平高校、科研机构和人才的创新逡逑优势,着力发展以生物与医疗科技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积极进行高层次全球区逡逑域竞争与协作,,实施新一轮的区域转型升级发展,并成功成为全球知名创新区域。逡逑美国波士顿区域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发达的金融业,区域内拥有哈佛大学、逡逑麻省理工学院(MIT)等国际顶尖高校,集聚大量高水平研宄机构和高科技企业,逡逑其中,在国防技术、电子信息与软件、生物工程和医疗等领域已形成全美著名的逡逑高科技产业密集区,高科技创新中心,是全美最大医疗研宄中心,同时也是全美逡逑第二大生物科技中心。根据财富世界杂志发布的《2015年全球顶尖科技创新中逡逑心》中,波士顿地区创新实力高居全球第四位。波士顿区域内的政府、高校、研逡逑宄机构、企业等不同的创新主体,根据其各自的定位和角色,相互作用和协调并逡逑结成创新网络,从而实现了高度协同的区域创新发展。逡逑制度层逦资源层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敏;张艺民;王帅;戴淑芬;张群;;发达国家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5年11期

2 王昌林;姜江;盛朝讯;韩祺;;大国崛起与科技创新——英国、德国、美国和日本的经验与启示[J];全球化;2015年09期

3 沈桂龙;;美国创新体系:基本框架、主要特征与经验启示[J];社会科学;2015年08期

4 吴笑;魏奇锋;顾新;;协同创新的协同度测度研究[J];软科学;2015年07期

5 叶大凤;;协同治理:政策冲突治理模式的新探索[J];管理世界;2015年06期

6 董楠楠;钟昌标;;美国和日本支持国内企业创新政策的比较与启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5年03期

7 王宇新;姚梅;;空间效应下中国省域间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科学决策;2015年03期

8 杨波;;以色列科技创新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上海经济;2015年Z1期

9 刘英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产业高端化协同发展研究——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的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02期

10 陈光;;以色列国家创新体系的特点与启示[J];中国国情国力;2014年1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邵黎明;;从波士顿经验看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源头创新[N];上海科技报;2015年

2 杜德斌;;研发全球化呈现五大发展趋势[N];文汇报;2014年

3 冯志文;;以色列:独一无二的首席科学家制度[N];科技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邓练兵;中国创新政策变迁的历史逻辑[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2 陈丹宇;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协同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子毅;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8年

2 许晓云;国外创业型大学特征及成功因素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3 魏彦莉;区域创新能力理论分析与实证应用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6726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6726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9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