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汶川地震灾区社会经济脆弱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31 06:30
【摘要】:在自然灾害高发的地区,长期受到诸如地震、洪灾、台风等灾害的影响,自然环境十分脆弱,生态系统长期受到不稳定因素的干扰。同时,随着人类社会系统内涵的发展和外延的扩大,自然活动对其影响也日益加深。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系统和致灾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灾害带来的损失同所在地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程度有重要的联系。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区域人口密度较高,大量的高层建筑密集的分布在城市中心,这些区域在自然灾害的影响下,灾害的强度将会明显上升。如果自然灾害在人类活动罕至,或者尚未开发经济落后的地区,无论自然活动的程度大小如何,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是极小的或者可以忽略不计。也即是说,在相同的自然活动强度下,不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会导致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之一即是本文所研究的社会经济脆弱性,它是由人类社会经济系统所表现出来的易受或者敏感于自然灾害的破坏和伤害的状态,是人类社会对自然灾害活动的响应,是不利事件发生前即存的状态,它是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其大小通过承灾体对致灾因子的敏感程度和承受能力来衡量。因此,在全球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逐渐提高的背景下,如何降低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提高区域的抗灾和灾后恢复能力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迄今,汶川特大地震已十年有余,在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在2011年5月基本完成。但是灾区的恢复发展仍然面临次生地质灾害灾害的威胁。汶川地震引发了诸多次生地质灾害,如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震后至今,已经发生了“8.13”“7.10”等多起大型滑坡泥石流,在未来的几年内该区域内泥石流、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活动将更加频繁,这对灾区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本文将汶川地震灾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社会经济脆弱性水平,进而提出地震灾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为了验证脆弱性的存在性,本文将区域的地震平均烈度、经济损失和人口伤亡进行回归分析,从而得到正常水平的地震烈度、经济损失和人口伤亡的关系。将伤亡人口并作为因变量,地震烈度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结果显示其R~2为0.809,即自然灾害破坏能解释造成人口死亡的80.9%的因素,说明地震的物理冲击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其余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各地区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状态。自然环境如坡度大小、地质结构稳定性大小,社会经济状态体现在抗灾设施完备情况,组织抗灾能力大小等方面。然后将经济损失作为因变量,地震烈度作为自变量,运用线性回归进行模拟,结果显示,其R~2为0.607,即地震灾害风险仅能解释灾区遭受灾害经济损失中60.7%的差异变化。为进一步进行定量分析,本文运用变异系数法计算了各地区地震前后的社会经济脆弱性。结果显示,汶川地震灾区自然灾害社会经济脆弱性在时间上的变化表现为:人口脆弱性变化不明显,经济脆弱性在经济发达地区呈现上升状态而在落后地区呈现下降状态,社会保障脆弱性普遍下降,综合社会经济脆弱性较地震前有所下降。社会经济脆弱性空间格局的特征表现为:社会经济脆弱性整体呈现出相同脆弱性的空间集聚分布,高社会经济脆弱性区域集中分布在人口集中,经济发达的区域,低社会经济脆弱性区域集中分布在人口稀疏经济欠发达,但社会保障能力较高的区域。因此,本文依据结论提出了如下建议:合理规划降低人口密度,在常年受自然灾害的区域,城市人口的增加和集中会加大其潜在的人口损失,城市规划需要综合评估各区域的自然灾害风险,规避自然灾害多发地,通过控制居住和商业用地指标,降低这类区域的人口密度;对于难以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要进行异地搬迁和生态修复;坚持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降低人类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通过利用工程设施和技术应用措施,构建社会经济系统保护体系,增强区域经济系统的保护力,提高区域经济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图文】:

技术路线图


技术路线图

灾害系统,结构体系,自然灾害


第 3 章 自然灾害社会经济脆弱性作用机理分析 自然灾害社会经济脆弱性作用机理相似自然灾害的不同区域和不同群体,在社会经济损性差异。这一差异主要受何种因素影响,其影响社会,已经成为当前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009)在区域灾害系统论中认为自然灾害并非仅受单因层变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成包含承灾体、孕部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区域灾害系统论中,承在交互作用下形成了灾害系统,在该系统中三个组成承灾体对应脆弱性、孕灾环境对应的是暴露度、自主险性,三者是自然灾害风险的的重要因素,其水平越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D632.5;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立新;杨新军;陈佳;王子侨;张婧;余洁;;大遗址区人地系统脆弱性评价及影响机制——以汉长安城大遗址区为例[J];资源科学;2015年09期

2 方佳毅;陈文方;孔锋;孙劭;史培军;;中国沿海地区社会脆弱性评价[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3期

3 杨慧;;社会脆弱性分析:灾难社会工作的重要面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年05期

4 黄晓军;黄馨;崔彩兰;杨新军;;社会脆弱性概念、分析框架与评价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2014年11期

5 李博;;辽宁沿海地区人海社会系统脆弱性综合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S2期

6 闫绪娴;;中西部地区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空间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14年05期

7 周扬;李宁;吴文祥;;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研究进展[J];灾害学;2014年02期

8 沈子琦;葛鹏;;河南省洪涝灾害的经济社会易损性评价[J];人民黄河;2014年03期

9 李春华;李宁;胡爱军;徐选华;;基于IIM-TSDEA模型的洪灾经济易损性评估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02期

10 张维佳;姜立新;李晓杰;杨天青;;汶川地震人员死亡率及经济易损性探讨[J];自然灾害学报;201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晓璐;人类活动与地震灾害耦合系统[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程晓昀;江苏省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的时空格局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894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6894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0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