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城乡统筹视角下城镇化减贫机制及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2 15:39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至今,经济稳步提升,城镇化程度不断深化,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在城镇化逐步推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解决贫困问题。为了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切实满足贫困人群的需求,我国于2015年开始实行精准扶贫战略,并提出到2020年实现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人口全面脱贫的发展目标。而随着我国城镇化的逐步推进,人口、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结构开始出现多元化发展的特点,因此对于我国贫困发生率的测度以及对城乡贫困人群的政策支持也应做出相应调整。现阶段我国研究学者对于贫困人口所应给予的政策支持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将关注度集中于农村贫困,对于城市贫困以及城镇化进程所形成的新型贫困人群的关注较少;同时对于贫困的测度也主要是依赖于国家颁布的收入线作为唯一衡量标准,欠缺对农民、城市以及在城务工人员的教育、健康、生活等多维度贫困的关注;并且国内对于减贫机制的研究也主要是以城市与政府为主导力量,缺乏对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传导机制的研究。本文通过对城镇化减贫机制及效应进行理论阐释,将城镇化减贫机制及效应的理论机制分为一般性和特殊性两个层次。一般性分析致力于在通过借鉴城镇化和贫困的内涵及分类的基础上,对城镇化进程中的不同传导变量对减贫机制及效应的影响进行机理分析。特殊性分析致力于通过结合现实分别从人口、经济、社会、生活方式等方面城镇化对减贫机制及效应进行分析,而由于城市承载能力有限、工业化发展与城镇化发展关系不对等、城镇化发展阶段不同从而导致一系列抑制城镇化减贫因素的形成。并通过实证工具对城镇化减贫机制及效应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进行了检验,发现了分性质、分阶段的城镇化减贫机制的存在,提出针对不同区域性质施以不同的政策侧重,并时刻关注城镇化发展阶段注意对Henderson拐点以及城市承载能力的测度。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理论部分尝试从理想状态下的一般性分析和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区域特征下的特殊性分析两个方面,探讨城镇化对贫困减少的作用机制,及其可能形成的综合效应。一般性分析主要从城镇化涉及的人口城镇化、经济非农化、社会城镇化以及生活现代化四个方面所带来的劳动力集聚、技术知识信息流动、产业结构调整、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促使城乡贫困发生率降低的原理进行分析;特殊性分析主要包括阶段性分析和地区特性分析两方面,一方面通过生产消费理论推导出Henderson拐点的存在并结合FGT贫困测算公式推导出城镇化发展不同阶段对减贫效果存在差异,另一方面分析城镇化进程中出现“新型贫困人群”的原因,通过城市承载能力有限、城乡沟通不紧密以及城乡二元结构限制等方面分析可能影响或制约城镇化减贫效果的原因。(2)实证分析采用CHNS中居民家庭收入的微观调查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对城镇化减贫机制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分别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从一般性分析来看,人口流动及增加、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基础设施共享、信息技术流通对城镇化减贫效应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整体上城镇化进程是有助于城乡减贫的,个别指标如农村人口增长对城乡减贫为负效应;从特殊性检验来看,验证了Henderson理论推导出的城镇化发展后期对城乡贫困发生率影响为正,即城镇化减贫效果是“倒U型”曲线。(3)理论和实证分析基础上,提出要针对城乡区域的特性从不同传导要素对城镇化进行推进,同时要密切关注不同地区城镇化发展阶段并积极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乡信息技术交流、岗位培训等措施,有序有侧重有目的性地推进城镇化才能对大限度地发挥出城镇化减贫的效果。
【图文】:

框架图,论文,框架,城镇化


1.5 论文框架论文在对城镇化减贫的国内外文献梳理基础上,结合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多维贫困、“新型贫困人群”、“城市病”等问题,首先对城镇化减贫机制及效应进行一般性分析研究不同传导因素城镇化减贫机制及效应;接着对城镇化减贫机制及效应进行特殊性分析研究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承载能力城镇化减贫机制与效应分析;最后在一般性分析和特殊性分析阐释的基础上进行实证检验,提出提高城镇化减贫效果的政策建议。图 1.1 为本文的研究思路框架图。

框架图,城镇化,机制,效应


2.4 小结本章主要对城镇化减贫机制及效应从一般性分析到特殊性分析进行分类,构建出城镇化减贫机制及效应的分析框架。基于从一般到特殊的研究思路,对城镇化减贫机制及效应进行一般性分析和特殊性分析,,一般性分析研究城镇化发展初期,城市承载能力足够的状况下城镇化减贫机制及效应,主要从劳动力优化配置、产业结构升级、基础设施共享、社会保障健全以及信息技术流动性增强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索不同传导要素对城乡造成的多维减贫差异,特殊性分析主要是基于地区特性和不同发展阶段,研究城镇化发展后期,城市承载能力有限等方面对城镇化减贫机制及效应的制约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1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单德朋;郑长德;王英;;贫困乡城转移、城市化模式选择对异质性减贫效应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09期

2 崔学刚;王成新;王雪芹;王波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城市贫困问题及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5年07期

3 王曦;陈中飞;;中国城镇化水平的决定因素:基于国际经验[J];世界经济;2015年06期

4 袁伟彦;周小柯;;城镇化与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01期

5 王朝明;马文武;;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贫困问题:按要素分解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10期

6 郑鑫;;城镇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其实现途径[J];中国农村经济;2014年06期

7 雷潇雨;龚六堂;;城镇化对于居民消费率的影响: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14年06期

8 李萌;杨龙;;农村贫困、收入不平等与城镇化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2000—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4年06期

9 向春玲;;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病”及其治理[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10 王鹏飞;彭虎锋;;城镇化发展影响农民收入的传导路径及区域性差异分析——基于协整的面板模型[J];农业技术经济;2013年10期



本文编号:26933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6933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f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