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双层嵌套模式下区域创新环境空间效应测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4 02:01
【摘要】:创新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引擎。创新环境是经济发展所必须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环境,作为创新的孵化器,区域创新的产生、发展都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流动和转换,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可以更好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因此,客观评价区域创新环境的优劣,对社会创新系统改进优化、区域均衡发展提供差异性政策建议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而当前的区域创新环境能否促进区域创新发展,进而促进其经济发展,缩小经济差距,本文将以区域创新环境为研究对象,探究创新发展机理,为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区域创新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一个经久不衰的时代命题,本文通过系统梳理总结区域创新环境的相关文献和理论研究结果,对其空间效应进行实证分析,主要内容包括:(1)在界定区域创新环境相关概念基础上,将其分为内外相互关联、创新功能不同的层级间环境,以网络为视角,采用复杂网络理论与方法构建我国区域创新环境内外空间网络,其中,内网络主要通过测度节点的创新效率来表征地区创新水平;外网络主要通过测度地区间协调相似性来表征其创新协调水平,区域创新环境的优劣发展实质是内外双层网络嵌套,相互作用、协同发展的过程;(2)构建了空间计量模型,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测度区域创新环境的空间相关性,为我国区域创新环境的空间溢出性检验提供先决条件;(3)以K-core为参数,利用网络的Gower度量布局及分布来确定不同层级的核心节点,同时,结合我国四大经济圈发展状况确定我国创新环境的核心区域。进一步,创新性地将威尔逊模型和场强模型结合起来,测度核心区域的辐射效应;(4)根据中心—外围理论,创新核心区域辐射效应随着距离的增长逐渐衰减,为加强统筹规划,增强重点地区转移核心区域创新资源辐射的能力,利用2-模网分析,确定不同区域间创新资源流转的合理路径;(5)根据理论推演和实证分析结果,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最终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区域创新环境存在空间相关性,且各地区间的创新相似性除受地理距离的影响外,也会由于创新资源的流转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传统的地理限制,使得区域创新环境产生空间溢出效应;(2)根据复杂网络层级结构分布、区域创新环境内外网络的核心节点,并结合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最大的四大经济圈最终确定出影响我国创新集聚的核心区域为:北京、天津、上海、山东、广东、浙江、江苏、福建、陕西、重庆。同时,验证了核心区域辐射效果的差异性;(3)借助2-模网分析结果,验证了我国区域创新环境内外层级之间存在关联路径。进一步,根据研究结果可知,我国应加强北京、上海、广东以及江苏等发达区域的创新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同时,提升青海、甘肃、吉林、内蒙古等欠发达地区的创新发展水平。本文从理论和实证方面对区域创新环境的空间效应进行了研究,为提高各地区创新能力,带动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提供经验支持和数据支撑。
【图文】:

双层嵌套模式下区域创新环境空间效应测度研究


研究路线梳理图

创新效率,均值,效率值


图 3-1 1999—2017 年各省创新效率均值Fig3-1 1999-2017 the mean of Innovation efficiency in all provinces所述,将我国各省、市地区按照区域划分,,从左往右依次为东部1999—2017 年间,我国东部的创新效率值明显高于中西部。中地区,但是没有明显的差距。总体我国创新效率分布呈现东高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F12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瑾;;区域创新环境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关系研究[J];市场论坛;2019年06期

2 杨秋各;;基于协同理论的区域创新环境优化研究[J];才智;2018年11期

3 曹薇;刘春虎;;区域创新环境空间网络构成及优化分析[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8年10期

4 封笑笑;杨哲;;区域创新环境影响创新能力的理论与实证探究[J];税务与经济;2017年02期

5 史嵘;吴伟莹;;长三角城市群研发产业发展与区域创新环境研究[J];当代经济;2017年06期

6 郑国雄;;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区域创新环境评价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7年09期

7 关祥勇;王正斌;;区域创新环境对区域创新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21期

8 李静;;辽宁省区域创新环境浅析[J];辽宁经济;2010年12期

9 薛风平;;中国省级区域创新环境实证分析[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0 赵付民,邹珊刚;区域创新环境及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王海壮;;营造区域创新环境,建设“大大连”[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卞丽蓉;;基于专利视角下海外高层次人才对区域创新环境的影响[A];浙江省地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国际化研究”高峰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8年

3 王郁蓉;师萍;;区域创新环境研究述评[A];第十一届中国技术管理(2014`MOT)年会论文集[C];2014年

4 王鹏;赵捷;;区域创新环境视角下的产业集群升级研究——以广东省为例[A];市场经济与城市化发展:兼论经济特区30周年——广东经济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陈德宁;沈玉芳;;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综述[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6 罗建英;;体育赛事区域创新环境要素的构建[A];第三届全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宏柯;虹口:加快形成区域创新环境[N];上海科技报;2007年

2 深圳特区报记者 赵鑫;进一步深化粤港澳紧密合作[N];深圳特区报;2019年

3 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 梅萌 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张红敏;如何建设区域创新创业环境?[N];科技日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冯瑶;我国湾区经济正式起航[N];金融时报;2019年

5 记者 余荣华;清华控股 在京津冀战略中大有作为[N];人民日报;2014年

6 河北联合大学 唐山市交通运输局 甄翠敏 何新生 刘达;为工业聚集区发展创造好环境[N];经济日报;2013年

7 清 源;创新的主体是企业[N];楚雄日报(汉);2005年

8 记者 万红 孟兴;开发区厚植科技企业成长“沃土”[N];天津日报;2018年

9 本报记者 童曙泉;北京良好环境激发创新活力[N];北京日报;2006年

10 普柯;大科技广服务[N];上海科技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波;区域与产业创新环境对企业研发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吕国庆;中国装备工业创新网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春虎;双层嵌套模式下区域创新环境空间效应测度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年

2 唐行红;吉林省与广东省区域创新环境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3 陈超;区域创新环境对高新区发展的影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年

4 杨凤;政府与市场对长三角区域创新环境的影响研究[D];安徽大学;2018年

5 卢成;西部创新环境的区域比较研究[D];广西大学;2014年

6 郑茜;广东区域科技创新环境建设研究[D];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15年

7 蒋平;广西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汪明进;区域技术创新环境的构建及其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9 高潇博;中国区域创新环境对技术创新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6年

10 陈文韬;区域创新环境的地区差异及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D];湖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957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6957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a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