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劳动、技术进步偏向与技能溢价
发布时间:2020-06-23 03:22
【摘要】:收入是民生之源。收入分配问题关系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工资作为劳动者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工资制度有利于提升劳动者工作的积极性和维护社会的稳定性。因此,研究工资分配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技能溢价是技能劳动者与非技能劳动者的工资之比,劳动力市场结构、技术进步及其偏向性、制度等因素都可能对其产生影响,但对技能溢价演变的最主要原因,学术界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文章基于技能劳动供求的视角,在分析技能劳动和技能溢价现状的基础上,运用技术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相关理论,深入探究技能劳动相对供求对技能溢价的影响机理。继而文章运用标准化供给面系统估计法和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实证分析技能劳动相对供给效应、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效应和资本-技能互补效应对技能溢价的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适度提高技能劳动者工资水平、合理控制工资差距、避免技能溢价偏离技能差距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工业部门和东中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均偏向于技能劳动,而技能溢价演变的主要原因正是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效应的作用,厂商将资金更多的投入到技能密集型技术的研发中,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从而增加了技能劳动的需求,提高技能劳动者的工资水平,致使技能劳动者和非技能劳动者间的收入差距拉大。(2)技能劳动的相对供给效应对技能溢价存在负向抑制作用。在高等教育扩招和“干中学”效应的共同作用下,人力资本水平得到提升,劳动力生产效率持续提高,随着技能劳动相对供给的增加,技能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会相对减少,抑制技能溢价上升。(3)物质资本与技能劳动的互补性是存在的,并且资本-技能互补效应对技能溢价产生正向推进作用。随着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贸易成本不断降低,高端机器设备等物质资本地引进会提高技能劳动的需求水平,扩大技能溢价。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124
【图文】:
图 1.1 技术路线图Fig 1.1 Technology roadmap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1.4.1 可能的创新点文章可能的创新点有:第一,文章构建了技能劳动供求的研究框架,对技能溢价变化的根源进行探究,突破了常规的从国际贸易或者技术进步偏向影响技能溢价的单一分析框架,从实证层面,通过双层嵌套型 CES 生产函数的数理推导,实证检验了技能劳动的相对供给效应、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效应和资本-技能互补效应对技能溢价的影响。第二,在理论层面的创新,文章尝试着分析技能劳动的相对供给、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和资本-技能互补对技能溢价的影响机理,并且用中国的行业数据和区域数据进行实证验证,为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提供理论依据。
性质进行划分,将从事科技活动和专业技术等非生产性工作的劳动力定义为技能劳动,将从事生产性工作的劳动力定义为非技能劳动。图 3.1 和图 3.2 分别运用教育程度和工作性质衡量中国技能劳动总体规模,除了科技活动人数中 2001 年的人数较 2000 年略有下降外,从总体上来说,2000-2015 年中国技能劳动数量始终呈现上升趋势。但两组数据的变化幅度存在差异,2000 年中国高等学校普通本、专科毕业人数为 95.0 万人,2015 年为 680.9万人,增长率高达 616.74%,而 2000 年中国科技活动人员数为 322.4 万人,2015年为 908.9 万人,增长率为 181.92%。2002-2008 年中国高等学校普通本、专科毕业人数同比增幅一直保持在 10%以上,其中 2003 年毕业人数增幅最大,达到40.39%,2009 年以后增速明显放缓,一直处于 10%以下,2013 年同比增长仅为2.24%。2002-2012 年中国科技活动人员数同比增幅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其中2012 年科技活动人数增幅最大,达到 14.92%,2013 年以后增速出现下降,2015年同比增长仅为 2.45%。综上所述,在 2000-2015 年,中国技能劳动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但增速经历了从快到慢的变化过程。
本文编号:2726717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124
【图文】:
图 1.1 技术路线图Fig 1.1 Technology roadmap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1.4.1 可能的创新点文章可能的创新点有:第一,文章构建了技能劳动供求的研究框架,对技能溢价变化的根源进行探究,突破了常规的从国际贸易或者技术进步偏向影响技能溢价的单一分析框架,从实证层面,通过双层嵌套型 CES 生产函数的数理推导,实证检验了技能劳动的相对供给效应、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效应和资本-技能互补效应对技能溢价的影响。第二,在理论层面的创新,文章尝试着分析技能劳动的相对供给、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和资本-技能互补对技能溢价的影响机理,并且用中国的行业数据和区域数据进行实证验证,为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提供理论依据。
性质进行划分,将从事科技活动和专业技术等非生产性工作的劳动力定义为技能劳动,将从事生产性工作的劳动力定义为非技能劳动。图 3.1 和图 3.2 分别运用教育程度和工作性质衡量中国技能劳动总体规模,除了科技活动人数中 2001 年的人数较 2000 年略有下降外,从总体上来说,2000-2015 年中国技能劳动数量始终呈现上升趋势。但两组数据的变化幅度存在差异,2000 年中国高等学校普通本、专科毕业人数为 95.0 万人,2015 年为 680.9万人,增长率高达 616.74%,而 2000 年中国科技活动人员数为 322.4 万人,2015年为 908.9 万人,增长率为 181.92%。2002-2008 年中国高等学校普通本、专科毕业人数同比增幅一直保持在 10%以上,其中 2003 年毕业人数增幅最大,达到40.39%,2009 年以后增速明显放缓,一直处于 10%以下,2013 年同比增长仅为2.24%。2002-2012 年中国科技活动人员数同比增幅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其中2012 年科技活动人数增幅最大,达到 14.92%,2013 年以后增速出现下降,2015年同比增长仅为 2.45%。综上所述,在 2000-2015 年,中国技能劳动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但增速经历了从快到慢的变化过程。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殷德生;唐海燕;王奕捚;;技能积累、财政政策与工薪差距[J];世界经济;2015年10期
2 马磊;;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影响技能溢价的机理分析——基于技能劳动相对供需框架的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15年09期
3 钟世川;;技术进步偏向、劳动力结构与行业工资差距[J];经济经纬;2015年04期
4 陈欢;王燕;;国际贸易与中国技术进步方向——基于制造业行业的经验研究[J];经济评论;2015年03期
5 张先锋;张敬松;夏宏博;;贸易自由化、相对价格效应与技能溢价[J];财贸研究;2015年03期
6 董直庆;焦翠红;;环境规制能有效激励清洁技术创新吗?——源于非线性门槛面板模型的新解释[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7 尹今格;雷钦礼;;国内研发、对外开放与偏向性技术进步——以我国工业行业为例[J];当代经济科学;2015年02期
8 王俊;胡雍;;中国制造业技能偏向技术进步的测度与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年01期
9 姜雪;肖海霞;;技能溢价研究新进展——基于技术和贸易的逻辑框架[J];华东经济管理;2015年01期
10 陈雪梅;叶宇平;;技术进步与技能溢价:基于CHNS数据库的分析[J];商业研究;2014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姜雪;中国技能溢价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央财经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7267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726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