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视角下中国与东盟的水产科研合作

发布时间:2020-07-13 20:14
【摘要】:随着新时期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科技创新发展成为国际合作的焦点。科学研究是促进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积极地推进不同领域的科研合作。中国与东盟的水产养殖业发展历史悠久,近年来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点行业。中国和东盟凭借地理区位邻近和市场互补的优势,依靠双方长期的历史合作和人文基础,在水产养殖这一行业中开展了广泛的合作。近年来,双方的水产业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资源与环境冲突、国内外市场安全健康水产品竞争、相关病害防治技术缺乏、养殖户间技术交流困难等。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双方的科研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推广能力的缺乏。新时期“一带一路”倡议的科技创新政策为双方水产科研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水产科研的发展有助于解决问题,促进水产产业和经济的发展。水产科研的研究范围广泛。现阶段,双方技术方面的研究集中在水产的病害防治、饲料改良和遗传育种等领域,非技术方面包括水产科研的教育、管理和技术推广等。本文先总体概括了中国与东盟水产科研的发展情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总结发展科研合作内在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构想双方的水产科研合作前景,给出促进合作的建议。中国与东盟近年来加强了对水产科技的开发。在病害防治方面,水产科研主要针对破坏力强的水产传染病害的防治展开研究,如虾类的白斑综合征和病原体检测技术等。在饲料改良方面,由于原料成本的增加和水产病害种类的增多,双方加大了对鱼粉、蛋白质替代和营养的全面性的研究。在遗传育种方面,双方的研究集中在苗种抗逆性、基因改良和苗种杂交培育等领域。中国和东盟在水产科研的合作上有相互需求的内容,也有共同需求的内容,由双方的市场和研究情况决定。在病害防治方面,共同需要的技术是对流行疾病的进一步的防治和鱼药生产,互补的技术是病害检测和信息管理。在饲料改良方面,共同需要的技术是营养物替代和饲料的可追溯性管理机制构建,互补的技术是东盟国家地区的市场安全性管理和我国的较为全面的营养研究。在遗传育种方面,共同需要的技术是亲鱼的驯化、改良与管理技术、分子标记遗传育种体系构建、良种审定规范等,互补的技术如东盟国家的虾类种质增强技术和我国对遗传信息绘制技术等。文章结合上述的关于东盟地区在水产科研方面各自的发展情况和发展需求,展望了双方的科研合作,在合作内容方面给出了技术和非技术的相关建议。在科研合作的执行方面,文章探讨了双方的合作形式,提出了在政策制定、人才培养、项目合作、平台构建、文化交流上的合作等环节的具体举措,旨在促进构建适合科研发展的大环境。由此多位一体地促进双方的科研合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双方合作的现实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合作进行最重要的因素。“一带一路”的水产科研创新合作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中国与东盟水产人员共同的计划与努力。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326.4;F323.3;F1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少学;;“一带一路”科技人文交流趋势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5年06期

2 刘英杰;刘永新;方辉;韩刚;李梦龙;李学梅;;我国水产种质资源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水产学杂志;2015年05期

3 杜德斌;马亚华;;“一带一路”:中华民族复兴的地缘大战略[J];地理研究;2015年06期

4 黄沧海;;环保型水产饲料添加剂的研究与应用[J];饲料广角;2015年07期

5 王哲;董彦;;周明伟:“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亟待强化[J];中国报道;2015年04期

6 贾文涛;;中草药在水产病害防治中的应用[J];海洋与渔业;2015年02期

7 于秀娟;王雪光;;院士专家为“十三五”渔业科技发展建言献策[J];中国水产;2014年10期

8 林文辉;黄志斌;林明辉;王亚军;巩华;;饲料、底泥、水质与水产病害防控关系研究[J];广东饲料;2014年08期

9 孙昭宁;徐瑞永;劳海华;;我国现代渔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10期

10 陈蓝荪;陈乃松;黄旭雄;;中国水产饲料产业现状和优化趋势研究[J];水产科技情报;2014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陈石磊;中国在G20机制创新中的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2 罗春梅;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3 邹桂斌;中国与马来西亚海洋渔业合作机制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0年

4 游鸿程;清代金门东南亚移民[D];厦门大学;2008年

5 程洁;我国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539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7539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c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