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异质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7 06:43
【摘要】:产业集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研究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产业经济学关注的热点问题。当下,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复杂多变,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产业集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作为一个城市数量庞大、地区差异显著、关联紧密的泱泱大国,一概而论的产业集聚发展策略明显不适合。因此,需要考虑各城市空间的差异性和关联性,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本文着重探讨产业集聚类型异质性、效应异质性、空间异质性视角下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并利用中国280个城市2004-2016年的面板数据,通过空间计量方法,实证检验产业集聚异质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及空间溢出效应,并提出区别化的产业集聚发展策略。根据本文的逻辑思路和分析框架,主要研究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产业集聚异质性对经济增长的理论框架。以产业集聚类型异质性为核心基础,产业效应异质性为外部途径,产业空间异质性为空间载体,分析异质性视角下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理论机制。其中,产业集聚类型异质性包括制造业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产业集聚效应异质性包括专业化效应、多样化效应、竞争化效应;产业集聚空间异质性包括人口规模异质性、地理区位异质性、行政等级异质性。二是,产业集聚异质性的时空演变。从产业集聚异质性的现实基础为切入,通过单个产业集聚指数、多个产业协同集聚指数测算,分析产业集聚不同类型、不同空间异质性分类的时空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测算产业集聚效应异质性的指标,并确定产业集聚空间异质性的表征变量。三是,产业集聚类型异质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选择空间杜宾模型,以制造业集聚指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指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指数为核心解释变量,实证检验对以人均GDP衡量的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结果发现:制造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作用不大,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非常显著的正效应。分地区来看,产业集聚类型异质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四是,产业集聚效应异质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以MAR外部性、Jacobs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指数作为产业集聚效应异质性的代理变量,通过空间杜宾模型检验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结果发现:MAR外部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倒U型关系,Jacobs外部性、Porter外部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U型关系。分区域来看,产业集聚效应异质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向较为一致,但是影响程度与显著性具有较大的差异。五是,产业集聚空间异质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以制造业集聚指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指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指数、MAR外部性、Jacobs外部性、Porter外部性分别与空间异质性三个表征变量(人口规模、地理区位、行政等级)交互项为核心解释变量,实证检验产业集聚空间异质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结果发现:城市人口规模越大,制造业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明显,两者协同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人口规模较大城市产业集聚的专业化效应和多样化效应对经济增长都具有正效应,但是竞争化效应则为负效应。沿海城市制造业集聚、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两者协同集聚对经济增长则具有促进作用,产业集聚的专业化效应为正效应,但是多样化效应和竞争化效应均为负效应。高行政等级城市的制造业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两者协同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产业集聚的专业化效应和多样化效应对经济增长具有正效应,竞争化效应则为负效应。分区域来看,由于人口规模、地理区位、行政等级等空间异质性的存在,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与全国层面的结果具有较大差异。因此,本文提出不同的城市应根据不同的空间异质性、集聚类型选择不同的产业集聚发展策略。具体表现为:制造业集聚发展应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集聚内部结构优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应依托供需关系,实现高效率高质量发展;产业协同集聚发展应完善体制机制,保障资源要素自由流通;人口规模较大城市应结合自身优势,不可贸然推进协同集聚;沿海城市应优化产业集聚结构,提升产业协同集聚质量;高行政等级城市应发挥中心城市功能,区别推进产业集聚发展;积极推动区域空间协调发展,强化产业集聚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F124
【图文】:
4.3.1 产业集聚的空间分异特征(1)制造业集聚空间分异特征根据公式(4.1)的计算结果,考虑研究时间区间特征和 280 个城市制造业实际情况,研究选取了 2004 年、2008 年、2012 年、2016 年共四年的结果进行分析,并利用自然断点法分成四个区域类型,分别命名为高度区域、较高度区域、中度区域、低度区域,经 ArcGIS 可视化绘制得到图 4-22。(2004 年) (2008 年)
从时间变化来看,2004 年全国范围内制造业高集聚及较高集聚区域分布较散东、中、西部均有分布;到 2008 年制造业整体集聚水平有所提升,并呈现出东部地区城市高于中西部地区;2012 年在研究范围内的城市中,制造业区位熵指数普遍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制造业较高区域向更多的东部地区扩散,中部部分省份也开始呈现增长态势;2016 年全国范围内集聚指数呈现出下降趋势,制造业高集聚及较高集聚区域出现缩减,较低区域明显增多。从空间变化来看,全国范围来讲制造业区位熵指数最高的城市仍主要集中在沿海城市,较高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纵观研究期间,制造业区集聚中部地区的变化最为明显。(2)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分异特征根据公式(4.1)的计算结果,研究选取了 2004 年、2008 年、2012 年、201年共四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结果进行分析,并利用自然断点法分成四个区域类型分别命名为高度区域、较高度区域、中度区域、低度区域,经 ArcGIS 可视化绘制得到图 4-23。
发展进展迅速,整体水平高于中部和西部。中部地虽然在制造业集聚指数上高于西部地区,但是由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因此整体水平与西部地区相差不大。(3)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空间分异特征根据公式(4.4)的计算结果,研究选取了 2004 年、2008 年、2012 年、2016年共四年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结果进行分析,并利用自然断点法分成四个区域类型,分别命名为高度区域、较高度区域、中度区域、低度区域,经 ArcGIS可视化绘制得到图 4-24。(2004 年) (2008 年)
本文编号:2783634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F124
【图文】:
4.3.1 产业集聚的空间分异特征(1)制造业集聚空间分异特征根据公式(4.1)的计算结果,考虑研究时间区间特征和 280 个城市制造业实际情况,研究选取了 2004 年、2008 年、2012 年、2016 年共四年的结果进行分析,并利用自然断点法分成四个区域类型,分别命名为高度区域、较高度区域、中度区域、低度区域,经 ArcGIS 可视化绘制得到图 4-22。(2004 年) (2008 年)
从时间变化来看,2004 年全国范围内制造业高集聚及较高集聚区域分布较散东、中、西部均有分布;到 2008 年制造业整体集聚水平有所提升,并呈现出东部地区城市高于中西部地区;2012 年在研究范围内的城市中,制造业区位熵指数普遍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制造业较高区域向更多的东部地区扩散,中部部分省份也开始呈现增长态势;2016 年全国范围内集聚指数呈现出下降趋势,制造业高集聚及较高集聚区域出现缩减,较低区域明显增多。从空间变化来看,全国范围来讲制造业区位熵指数最高的城市仍主要集中在沿海城市,较高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纵观研究期间,制造业区集聚中部地区的变化最为明显。(2)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分异特征根据公式(4.1)的计算结果,研究选取了 2004 年、2008 年、2012 年、201年共四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结果进行分析,并利用自然断点法分成四个区域类型分别命名为高度区域、较高度区域、中度区域、低度区域,经 ArcGIS 可视化绘制得到图 4-23。
发展进展迅速,整体水平高于中部和西部。中部地虽然在制造业集聚指数上高于西部地区,但是由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因此整体水平与西部地区相差不大。(3)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空间分异特征根据公式(4.4)的计算结果,研究选取了 2004 年、2008 年、2012 年、2016年共四年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结果进行分析,并利用自然断点法分成四个区域类型,分别命名为高度区域、较高度区域、中度区域、低度区域,经 ArcGIS可视化绘制得到图 4-24。(2004 年) (2008 年)
本文编号:27836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783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