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四川省低碳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实现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9 03:24
【摘要】:2015年9月,联合国发展峰会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其中包含了应对气候变化在内的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同年12月召开的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和2016年9月召开的G20杭州峰会,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上目标一致,其核心在于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中国的“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主动控制碳排放的发展目标,地方规划中也将降低能耗、较少碳排放作为约束指标。低碳发展既是顺应国际时势、履行国际承诺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城市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中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迫切需要开展低碳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剖析城市低碳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并探索城市低碳发展的路径。本文通过对四川省低碳城市发展现状的分析和相关文献、理论和建设实践的梳理,结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建立应用于四川省18个地级市的低碳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统计软件SPSS 21.0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四川省18个地级市的低碳城市发展评价指数I,进而四川省低碳城市发展水平整体不高且区域城市低碳发展不均衡。为了进一步分析影响四川省低碳城市发展关键影响因素,本文由主成分因子和前文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提炼出可能的7个宏观影响因素,并与低碳城市评价指数I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测算出关键的宏观影响因素。最后,结合四川省18个地级市2016年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数值进行聚类分析,并对各城市进行分梯队并提出不同梯队城市的实现路径。由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测算出影响城市低碳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有城市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政府财政支持力度3个因素,三者均促进四川省城市低碳化发展且产业结构的影响程度大于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大于经济增长对低碳城市的影响程度。其中,产业结构的调整意味着对于原材料投入大且资金需求大的传统行业实行关停、整改或者迁出能促进资源利用效率高的高新技术产业落地发展,能降低碳排放水平,促进城市低碳化建设;政府财政支持在低碳城市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方面,随着政府财政支持的加大,一般来说,相适应的财政支出中对于构建低碳产业园、推动自主低碳技术研发的投入会增加,低碳技术科技成果产出率也会显著增多;另一方面,通过关键的“国家驱动”,企业不断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低碳技术并使其向企业转移。由于经济增长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是通过能源消耗来实现的,而相配套的环境政策、规则以及法律并未完善且未得到严格的执行,因此,节能减排并未在经济发展中形成硬的约束,地区GDP有相当一部分是依赖消耗一次能源的高排放行业推动,因此,能源消耗逐步由化石能源过渡到清洁能源的使用能促进城市低碳发展。通过聚类分析,四川省各地级市的低碳发展状况之间差距明显,且不同地级市的低碳发展模式受到自身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和历史发展进程等条件的限制。第一梯队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数值最高,即低碳城市发展水平最高,是低碳城市转型的先发优势型低碳城市,具有区位、产业或者能源优势,包括成都市、攀枝花市、德阳市。第一梯队人口最稠密,城镇化迈向中后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其中,成都市作为四川省省会城市,区位优势带动了城市经济社会水平提升,部署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领先,在政策、技术层面具有先发优势,而攀枝花市矿产资源产业发达和德阳市重工业发达,这些都为第一梯队城市向低碳城市转型创造了条件;第二梯队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数值较高,即低碳城市发展水平较高,是低碳城市转型的发展型低碳城市,具有第二产业比例大、重工业突出等基本特征,具备国家政策扶持、节能减排空间大等低碳优势,包括乐山市、自贡市、绵阳市、遂宁市、泸州市、宜宾市。第二梯队人口相对稠密,城镇化迈向中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第二产业GDP比重均超过50%,尽管人均碳排放水平和碳排放强度相对较低,但碳排放总量依然很大;第三梯队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数值中等,即低碳城市发展水平中等,是低碳城市转型的后发型低碳城市,具有矿产或森林资源富集、资源市场份额突出等基本特征,但同样面对资源依赖性强、转型内生动力不足、开发强度超负荷、能耗碳排放水平高等一系列低碳挑战,包括广元、广安、南充、眉山、雅安、资阳、内江。第三梯队人口比较稀疏,城镇化进入中期,人均GDP水平中等,经济发展依然是该梯队城市的迫切需求,逐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将产生大量隐含排放,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超45%,科学财政投入不高,城市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相对较高;第四梯队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数值最低,即低碳城市发展水平最差,是低碳城市转型的探索型低碳城市,具有生活绿色化、环境生态化等基本特征,但同样面对地理区位优势弱、物流交通不便利、低碳创新人才吸引力不足等低碳挑战,包括达州、巴中。第四梯队人口最稀疏,生态环境良好,人均碳排放水平最低,人均GDP排名靠后,交通不发达,物流发展薄弱,第三产业比重低但并不具备能源或者产业优势。还处于城镇化中前期,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推进,如果未来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没有把握好绿色低碳的发展要义,盲目“先污染后治理”,该梯队城市的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依然会加大。经过严密的分析,本文提出四个梯队城市的相应实现路径。其中第一梯队城市应合理城市空间布局,强化低碳产业建设,加快低碳能力提升和城市居民工作和生活低碳转型;第二梯队城市应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强化政府主导、开展低碳示范园区建设、加大低碳技术创新;第三梯队城市应强化政策管理、产业优化转型和加强碳汇建设;第四梯队城市应建立低碳支柱性产业、加快高效城镇化进程和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127
【图文】:

流程图,聚类分析,流程图,线性回归模型


数据来源:根据聚类分析原理绘制将运用聚类分析对2016年四川省18个地级市的低碳城分类分析,为后文的实现路径的分析打下基础。元线性回归模型将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对四川省低碳城市发展的关键影实现路径的分析打下基础。线性回归模型就是指解释因变量y与m个自变量1 , x x,其数学表达式为:01mi iiy a a x 解回归常数0a与偏回归系数1 2, ,ma a a的值,通常懫平方和达到最小时的0a和1 2, ,ma a a作为最佳估计值 , , , ;x x x y,t 1,2, ,n,那

生产总值,四川省,低碳


本章基于上文国内外低碳城市的文献综述、相关理论与研究模型的总结,研四川省的低碳城市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四川省低碳城市发展指标体系析评价四川省 18 个地级市的低碳城市发展水平。1 四川省低碳城市发展现状分析1.1 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在地区生产总值总量上,2006-2016 年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GDP)快速增,而 2016 年比 2006 年增加了 24042.5 亿元,增加了 2.78 倍。2010 年地区生总值增长率超过了百分之十五,且 2006-2016 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维在两位数。2016 年实现 32680.5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7.7%,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国 1 个百分点,增速排名全国第 6 位(如图 3-1)。由此见,四川省经济发展缓中趋稳,稳中向好。

四川省,生产总值


图 3-2 2006-2016 年四川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数据来源:根据四川省统计局统计公报整理 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分析2016 年,四川省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 3924.1、13924.7、1,同比增长 3.8%、7.5%和 9.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6.0%、.5%。从图 3-3 可知,2006-2016 年四川省的产业结构变化有 3 个特点(1)三大产业 GDP 占比重中第一产业最低,并从 2006 年的 19.5% 2016 年的 12%,下降了 7.5 个百分点。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毕晓航;;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5年10期

2 丁丁;蔡蒙;付琳;杨秀;;基于指标体系的低碳试点城市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10期

3 白红菊;刘蒂;齐绍洲;;FDI不同来源地对我国碳排放影响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5年07期

4 朱婧;刘学敏;初钊鹏;;低碳城市能源需求与碳排放情景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07期

5 许丽红;;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路径选择[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6 路超君;秦耀辰;张金萍;;低碳城市发展阶段划分与特征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4年08期

7 刘钦普;;国内低碳城市的概念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评述[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8 路超君;秦耀辰;罗宏;张丽君;张艳;鲁丰先;;中国低碳城市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06期

9 孙玲;;基于回归分析的城市碳排放影响途径与模式研究[J];经济视角(下);2012年05期

10 张旺;潘雪华;;城市低碳发展的研究框架和理论体系[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路超君;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阶段与路径研究[D];河南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响;低碳经济视角下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困境及路径选择[D];南昌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865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7865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9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