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西南五省金融集聚的经济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8 08:14
   金融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其发展往往具有超前性。在金融业较为发达的地区,通过金融业强大的资金支持,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往往也更加强劲。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区域差异特征逐年凸显,东部沿海地区各方面发展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聚焦东部沿海地区,现如今金融业已经发展成为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几地经济中的支柱产业,聚集了较多金融资源,并且这几个城市也已经对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金融和经济发展起到了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承担起了增长极的作用。反观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南地区,由于受到历史因素、地理环境、经济社会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西南地区济发展水平与人民富裕程度与东部地区相距甚远。因此,研究西南地区金融集聚与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为进一步合理制定西南地区金融业发展政策提供参考,促进西南五省经济的协调发展,逐步扭转东西部地区日益扩大的经济差距具有重大意义金融集聚是金融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能使金融集聚得到深化,而金融集聚也通过各种经济效应对地区经济产生多种形式的影响。本文聚焦发展较为落后且以往研究中较少关注的西南五省,运用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和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工具,对区域间金融集聚及其经济效应进行研究。本文重点研究了金融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以及辐射效应,首先,运用区位熵对西南五省的金融集聚情况进行测量,西南地区总体金融集聚情况不容乐观,接着从三个层面建立指标体系,对西南地区中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重庆、成都、贵阳以及昆明的金融集聚情况进行了考察。然后,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西南五省金融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研究,在此过程中还注重考察了我国三大类主流金融行业银行、证券、保险集聚对西南五省经济增长的作用;最后运用威尔逊模型以及脉冲响应函数对金融集聚的核心区域对其周围腹地的辐射效应进行实证考察。本文主要得出了以下几个研究结论:第一,从区位熵的计算结果来看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西南地区的金融集聚的水平还较低,同时因子分析的结果也表明重庆、成都、昆明与贵阳这四个城市中,仅重庆和成都的金融集聚特征较为明显。第二,在对金融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研究中结果显示,从总体上来讲,西南地区的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正向的促进作用,但是这种作用表现还不明显,其影响也小于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从行业差异来看,三大类主流金融行业中银行业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大其次为证券业集聚,而保险业集聚对西南地区经济发展还未起到促进作用甚至与一定阻碍作用,但是银行与证券业集聚对经济的影响都不显著,西南地区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银行业表现出来。第三,在金融集聚的辐射效应的研究中,威尔逊模型的计算结果显示重庆的辐射与大于成都,并且能覆盖四川和贵州的绝大部分地方但几乎不能覆盖西藏地区,脉冲响应函数的结果也显示,重庆对西南其他省份的存在的确真实存在,重庆的金融发展的确对其辐射半径内的地区的金融发展起到了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但是这种正向促进作用并不持续稳定。与前人研究相比,在西南地区这样的欠发达地区金融集聚的经济效应还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从五个方面对提升西南地区金融集聚提出了五个政策建议。
【学位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F832.7;F127
【部分图文】:

存款余额,人民币,占比,存贷款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0014 人。存贷业务作为银行主要的业务,其利润大多来自存贷利差。从存贷模来看,截止 2016 年西南五省市中除西藏地区外,其余地区的存贷款余额都破了万亿,相较与 2011 年增长了一倍多;从增长速度来看,几个省份的增长大致与全国保持一致,其中西藏其存贷款余额增速几乎每年都大大领先与其区。人民币存贷款余额的快速增长是西南地区金融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体现国家西部大开发等战略支持下银行业信贷资源在区域间流动的表现。但是从方面来看,西南五省人民币存款余额与贷款余额占全国人民币存贷款余额都 10%左右,说明西南地区对资产来源和运用的规模还较小。

余额,占比,存款余额,人民币


西南五省人民币存款余额与贷款余额占全国人民币存贷款余额都 10%左右,说明西南地区对资产来源和运用的规模还较小。图 3.1 2106 年西南地区人民币存款余额与占比

农村金融机构,情况


第 3 章 西南地区金融发展及金融集聚现状评价金融精准扶贫的背景下,针对西南地区农村人口多、城镇化率低的现状系也给予了相应的支持,近年来小型农村金融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相继强了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力度,各省小型农村金融机构资产占该地区银行比达到 20%左右。各省市涉农贷款余额在总量的贷款余额占比逐步提升,均超过了全国 19%的水平,可见各类银行机构也为西南地区的农村与贫困了相应的资金支持。重庆市的基础金融覆盖率达到 97.05%,2016 年精准余额达到 735 亿元,四川精准扶贫贷款余额达 2562 亿元,累计向藏区、发放定居专项贷款 10.4 亿元,进一步扩大了普惠金融覆盖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晓波;王睿;;市场主导型金融集聚发展演进因素探索[J];当代经济;2007年12期

2 秦泰;徐沈;;金融集聚变动趋势实证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胡国晖;郑萌;;金融集聚向扩散转化动因及机理研究[J];商业研究;2013年04期

4 傅斌;;区域金融集聚机制的延伸性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商贸;2013年20期

5 蔡苏文;刘仪杰;;青岛市金融集聚的效应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年10期

6 肖龙坚;;金融集聚向扩散转化的动因及机理研究[J];中国商贸;2013年31期

7 黄解宇;张志刚;;金融集聚与金融监管的互动关系探析[J];运城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8 刘军;黄解宇;曹利军;;金融集聚影响实体经济机制研究[J];管理世界;2007年04期

9 黄解宇;;金融集聚研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01期

10 张世晓;王国华;;区域金融集聚竞争实证研究——基于非线性系统动力学虫口模型的仿真分析[J];时代金融;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丛正;;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金融集聚效应分析[A];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2012年

2 孙宪华;李娜;;天津市金融集聚与产业传导的关联[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C];2012年

3 刘焕;任燕燕;;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2卷)[C];2011年

4 崔慧霞;;空间结构转型与广东金融集聚机制[A];市场经济与转型升级——2011年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何宜庆;田婷婷;;城市金融集聚与要素流动空间耦合关系实证分析[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王开权 记者 柏建波;我市推进金融集聚区建设[N];淮安日报;2013年

2 记者 杨军雄 通讯员 刘婷婷;上城金融集聚引浙商[N];浙江日报;2014年

3 通讯员 钱年华 林厚彬 记者 李思颖;河西金融集聚区入驻机构昨领“红包”[N];南京日报;2009年

4 述而;中山金融集聚需走差异化路径[N];中山日报;2010年

5 陈蜜 苏静静;着力建设两大金融集聚区[N];温州日报;2011年

6 实习生 宇彤 记者 默然;早日建成金融集聚区[N];扬州日报;2011年

7 实习生 宇彤 记者 默然;广陵新城将崛起金融集聚区[N];扬州日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舒小波 梁耀予;高起点打造金家林金融集聚区[N];绵阳日报;2012年

9 记者 王玉平 实习生 党硕;银川高起点建设金融集聚区[N];宁夏日报;2014年

10 记者 侯爱敏;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效应日趋明显[N];郑州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高朋;金融集聚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2 宗晓武;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中的金融集聚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任淑霞;金融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4 丁艺;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及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5 刘红;金融集聚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6 张玄;金融集聚影响区域民营经济成长的机理与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139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8139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b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