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物质主义和收入不平等对投资博弈中人际信任行为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10-14 15:05
   物质主义是一种强调物质财富重要性的个人价值观。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物质主义在中国渐为盛行,而这种变化可能对原有的人际信任产生强烈的冲击。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还会产生另一个显著的外部结果——个体或群体间收入的不平等,而这也可能会对人际信任产生影响。本研究基于社会投射理论与投资博弈范式,探讨了物质主义和收入不平等及其二者的交互作用对行为博弈中人际信任的影响。研究一,为考察物质主义与人际信任的关系及内在机制。选取289名在校大学生,采用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意愿指数量表考察被试的物质主义水平,采用假想投资博弈任务考察被试的人际信任行为,被试先后作为信任者和受托者完成博弈决策。测量指标包括信任者投资金额(信任投资行为)、估计返还比例(互惠预期)与受托者返还金额(可信赖性)。研究结果表明:(1)物质主义负向作用于投资博弈中信任者的投资金额与估计返还比例,以及受托者的返还金额;(2)物质主义可以通过返还金额和估计返还比例负向预测投资金额。研究二,为考察收入不平等对物质主义与人际信任关系的影响。选取174名在校大学生。采用单因素3水平(收入分配条件:收入平等、劣势不平等,优势不平等)的实验设计。采用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欲望指数量表评估被试的物质主义水平,通过真实投资博弈考察其人际信任行为。结果表明:(1)物质主义价值观对博弈中信任者投资金额、估计返还比例的主效应显著,对受托者的返还金额的主效应显著。物质主义价值观可以显著负向预测信任者投资金额、估计返还比例与受托者返还金额。(2)收入分配条件的主效应不显著。(3)收入分配条件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交互作用显著(含边缘显著),高物质主义优势信任投资者对劣势受托者更加不信任,高物质主义劣势受托者对优势投资者表现出更少的可信赖行为(返还更少的金钱)。研究三,通过两个实验进一步验证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实验1在互联网上进行(为了尽量扩大样本量);实验2为实验室实验(为了更好的控制无关因素)。实验1选取408名在校大学生采用2(物质主义倾向:高、低)×3(收入分配条件:收入平等、劣势不平等、优势不平等)的被试间设计。采用假想投资博弈任务测量人际信任行为。研究结果显示:(1)激活物质主义倾向的主效应显著,高物质主义倾向组在博弈中的投资金额、估计返还比例和返还金额均显著低于低物质主义组。(2)收入分配条件的主效应仅在估计返还比例上显著,在投资金额和返还金额上不显著。(3)物质主义倾向与收入分配条件的交互作用均显著(含边缘显著)。实验2为实验室实验,选取184名在校大学生,采用2(物质主义倾向:高、低)×3(收入分配条件:收入平等、劣势不平等、优势不平等)的被试间设计。采用真实投资博弈任务考察人际信任行为。结果表明:物质主义倾向、收入分配条件主效应及其交互作用显著。两项实验结果均表明,高物质主义信任者在优势不平等下更不信任他人,高物质主义受托者在面对资金优势投资者时表现出更低的可信赖行为。研究四采用内部元分析的方法整合了本文三项研究中的四个独立研究样本,进入内部元分析的总样本量为1866人。主效应检验表明,物质主义总体上确实可以负向预测投资博弈中信任投资者的投资金额(r=-0.23,p0.001)、估计返还比例(r=-0.15,p0.001)和受托者的返还金额(r=-0.15,p0.001)。采用亚组分析进行调节效应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收入分配条件在投资金额上的组间差异达到边缘显著(Q_b=4.618,df=2,p=0.099),效应量在优势不平等下最大(r=-0.47,p0.001),在劣势不平等下最少(r=-0.10,p0.001);不同收入分配条件在估计返还比例(Q_b=7.81 df=2,p0.05)和返还金额(Q_b=6.99,df=2,p0.05)上的组间差异均显著。物质主义对估计返还比例的效应量在优势不平等下最大(r=-0.39,p0.001),在劣势不平等下最小(r=-0.07,p0.001);对返还金额的效应量在劣势不平等下最大(r=-0.44,p0.001),在优势不平等下最小(r=-0.06,p0.001)。本研究获得如下结论:(1)物质主义会显著降低投资博弈中的人际信任行为。(2)物质主义可以通过负向预测自身可信度和互惠预期间接预测信任投资行为。(3)物质主义与收入分配条件的交互作用显著。且物质主义会进一步降低收入劣势者对优势者的可信度,进一步降低收入优势者对收入劣势者的信任。
【学位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F124.7;C912.1
【部分图文】:

过程图,投资博弈,过程


图 2.7 标准投资博弈过程前,投资博弈分为标准博弈和简化博弈两类,对于该范式已在上文处不再赘述,本文所使用的标准投资博弈过程见图 2.7。上所述,无论是囚徒困境博弈、最后通牒博弈、投资博弈还是资源是为了探索人类的合作、背叛或信任等社会行为,而以博弈论为框生活中的博弈行为,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简单易行、操作性强且能把涵的博弈任务(陈欣,叶浩生, 2007)。动实验研究综述动‖最早由 Lashley 提出。Lashley 的―启动‖是指一种作用于反应功准备状态(张玥, 辛自强, 2016)。后来, Storms (1958) 发现了被动的al 和 Cofer (1960) 对这种被动的启动现象进行了界定 (引自张玥,

投资博弈


图 4.1 假想投资博弈在线施测,被试首先阅读简短的指导语,然后完成假想投资博弈,为使参与者正确理解实验任务试需要先完成检测题目,结果分析将只包含正确后填写人口学信息,包括性别、生源地和年级(

金额,收入分配,不平等,比例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4图4.1 不同收入分配条件下的投资金额(左)与估计返还比例(右)。图4.2 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受托者返还金额通过事后检验(LSD)进一步对不同实验条件进行成对比较。结果表明,高劣势不平等中的投资金额显著高于收入平等、优势不平等和高优势不平等条件(ps<0.036), 与劣势不平等间差异达到边缘显著(p=0.061)。劣势不平等中投资金额高于优势不平等和高优势不平等条件,差异达到边缘显著(ps<0.070)。以上结果说明,当对方的初始金额高于自己时,被试会更多地进行信任投资,而当对方的初始金额低于自己时,被试则更少地进行信任投资。表 4.4 投资金额、估计返还比例与返还金额在不同收入分配条件下的差异实验条件投资金额 估计返还比例 返还金额 (受托者)M SD M SD M SD收入平等 43.49 30.08 3.41 1.48 31.28 16.93劣势不平等 48.85 32.76 3.67 1.40 26.92 18.90优势不平等 38.33 27.24 3.18 1.30 34.33 17.75高劣势不平等 56.67 39.07 4.33 1.80 26.21 21.26高优势不平等 35.36 31.32 3.31 1.66 36.03 18.36F 4.530.0160.116.030.0020.143.60P 0.050ηp20.09对估计返还比例的成对比较结果表明,高劣势不平等中,被试估计对方返还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实验条件(ps<0.011)。优势不平等条件下的估计返还比例显著低于劣势不平等和高劣势不平等条件(ps<0.013),与收入平等和高优势不平等之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博达;张立新;张镇;;青少年物质主义和幸福感:自尊的中介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9年01期

2 郑湘萍;;香港“80后”社会运动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J];新视野;2016年01期

3 马越;;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伦理基础[J];哲学动态;2016年04期

4 张哲;隋立民;范佳昕;;后物质主义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反思[J];人力资源管理;2016年10期

5 蒋奖;宋玥;邱辉;时树奎;;大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自尊与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12年08期

6 陶文昭;;后物质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轫[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06期

7 陈国龙;;浅议物质主义倾向及其衡量[J];生产力研究;2006年08期

8 张红霞,王晨;北京市青少年物质主义态度的实证分析[J];青年研究;2003年09期

9 邸志国;面貌一新的非物质主义设计[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3年06期

10 周穗明;“后现代”的选择:西方兴起后物质主义价值观[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Afzaal Ali;[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8年

2 孙艳;对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文化物质主义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会娟;物质主义价值观与大学生孝道的关系[D];河南大学;2019年

2 裴颖颖;物质主义者自我损耗水平对跨期决策影响的ERP研究[D];聊城大学;2019年

3 周开济;物质主义和收入不平等对投资博弈中人际信任行为的影响[D];四川师范大学;2019年

4 张广政;员工加薪价值观对前瞻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9年

5 杨霞;大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良心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

6 张瑞雪;物质主义倾向量表的编制及其初步应用[D];南方医科大学;2018年

7 胡岳芳;物质主义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

8 王婷;同伴关系、安全感与初中生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关系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6年

9 周长新;流动儿童安全感与物质主义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D];武汉大学;2018年

10 张璇;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408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8408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1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