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山东省产业绿色化评估及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6 07:38
   进入21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全球发展的共识。产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核心,产业的兴旺关乎发展的命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纵观我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与发展速度严重失衡。产业发展质量落后一方面意味着产品的质量不能满足国人日趋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产业生产技术落后、资源利用效率低,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严重损害。绿色、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在经济发展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转换期的宏观战略。探究新时期产业绿色化发展路径,对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缓解人地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中国发展进程相似的山东省,作为沿海经济大省、工业大省、人口大省,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攻坚期,是进行产业绿色化研究的典型区域。研究从地理学视角出发,将传统区位论与产业相关理论相结合,采用文献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综合比较和演绎归纳等方法,对山东省产业绿色化水平进行评估,并探讨影响产业绿色化水平的驱动机制,并以此提出优化路径和对策建议。论文整体可分为如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国内外文献综述。对国内外产业绿色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分别对绿色产业的界定、产业绿色化的内涵界定、产业绿色化的评估、产业绿色化的路径等四个方面的研究历程和研究现状进行高度概括总结;第二部分:基本内涵与理论基础。研究认为产业绿色化的基本内涵应是整条产业链的绿色化,即从原材料加工—产品产出—市场流通,其体现在资源的高效利用、绿色生产技术的应用、生产过程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三次产业间的协调发展几方面;第三部分:产业绿色化的评估。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市域和县域两个视角,对山东省近十年产业绿色化水平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对产业绿色化水平的空间关联性进行分析;第四部分:产业绿色化驱动机制分析。从政府、企业、公民三个主体,探讨市场效益、科技创新、政府规制、区域战略、生态意识五个方面之间的驱动机制;第五部分:优化路径及对策建议。科学的提出各区域三次产业和产业间协调发展的优化路径,并从相关制度、战略政策、科技创新、经营环境等几个方面提出产业绿色化的对策建议。通过研究,形成以下结论:(1)在产业绿色化时序变化特征上。2007-2016年,除产业协调发展外,其余三个子系统产业绿色化水平均呈平稳上升趋势,第一产业绿色化与第二产业绿色化水平大体在同一个发展层级。2013年以来,第三产业绿色化水平提升迅速开始超过产业协调发展水平。与国内其它沿海经济大省相比,山东省产业绿色化水平远低于广东、江苏、浙江三省,仅产业协调发展水平高于其他三省。受气候条件影响农作物复种指数低、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低、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与污染物排放量水平高、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低是与其他三省拉开差距的主要因素。除上述影响因素外,四大子系统绿色化发展不协调是制约山东省产业绿色化的最重要障碍。(2)市域视角下,产业绿色化水平在空间上呈现青岛、济南双核心,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低水平集聚区由鲁西北向鲁西南地区转移。四个子系统中,第一产业绿色化空间演变格局由黄河三角洲生态高效经济区、威海、日照等次沿海区域的多极引领向黄河三角洲生态高效经济区的单极引领趋势发展。第二产业绿色化呈现以济南、青岛为核心,东西相连和南北纵深发展的斜H型空间格局。第三产业绿色化逐渐形成以济南为核心和以青岛为核心向外围辐射的双核圈层格局,但以济南为核心的辐射圈层,向东侧的辐射强度要远大于向西侧的辐射强度。产业协调发展高水平集聚区由东部沿海向鲁南地区演化。(3)县域视角下,产业绿色化水平在空间上呈不规则分布,综合产业绿色化水平区县数量呈现金字塔结构分级。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综合产业协调发展水平最高,其次为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鲁南经济带产业协调发展水平最低。空间上产业绿色化表现出明显的集聚效应。低水平区主要集中在鲁南一带,高水平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三角洲与鲁东沿海地区,鲁中地区还未显现集聚效应,通过分析产业绿色化水平在空间上的集聚特征,说明鲁西南地区受技术条件、经济发展基础、信息联通基础设施的限制,成为地区间的绿色化要素流通的主要障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鲁东地区的内部极核溢出效应明显,地区产业联系紧密。(4)自然气候条件、资源禀赋差异、产业转移导致的区域产业发展层次差异、产业绿色化意识地区差异、区域性发展战略政策与制度、外向型经济度差异是造成山东省产业绿色化区域差异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政府、企业和公民三个主体通过市场效益、科技创新、政府规制、区域战略、生态意识五个方面的相互联系,共同驱动产业绿色化。(5)对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绿色化给予不同的发展路径建议,针对上述路径提出如下几点产业绿色化的对策建议: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深化农村土地经营金融制度改革;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充分借力区域发展战略政策优势;加大培育大中型环保企业力度;倡导绿色生态理念营造便捷高效企业生产环境。从产业绿色化内涵辨析到产业绿色化评估再到驱动机制探究和优化路径对策的提出,研究实现了如下创新:(1)理论创新。实现了地理学区位论和传统产业理论的融合创新,综合考虑产业从要素投入—生产过程—产品流通的全过程绿色化,在指标体系的构建的理论上具有一定创新性;(2)实践创新。首先,在研究区选择上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普适性;其次,从地理学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出发,以市域和县域作为两种研究单元,探究产业绿色化水平在时序上的变化特征和在空间上的演变特征,并探究产业绿色化水平在空间上是否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在实践性上具有一定创新性;(3)方法创新。运用投影寻踪评估模型解决了传统数学统计模型的不足,而且适用于多元数据的时间线性分析。
【学位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F127
【部分图文】:

绿色产业,产业政策,部委,根本性


图 1-1 产业与绿色产业的关系Fig. 1-1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y and green industry由于对于绿色产业的边界界定不一,导致各地方制定的产业政策无法在地区同发展中发挥根本性作用。2019 年国家发改委等 7 部委联合印发《绿色产业

绿色化,思维框架,第一产业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最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产业,但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第一产业和础支撑,因此对产业协调发展不能盲目追求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还之间寻求一个合理的比重。鉴于我国是按照传统的三次产业进行分协调发展内容应包括:第一产业的绿色化、第二产业的绿色化、第化与产业协调发展四个方面。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关系模型


图 2-2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关系模型Fig.2-2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ystem Relationship Mod经济理论济同样起源于后工业时代西方国家发展过程中对于生态时是一种理念,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去减少污染物的排 80 年代,开始将研究转向如何将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方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长;;省域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协同发展理论、实证——以贵州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19年08期

2 夏娜娜;徐静;张婷婷;;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产业生态化浅析[J];科技风;2019年19期

3 殷杰;郑向敏;张光生;;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生态化研究——以内蒙古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9年05期

4 徐蓉;;促进西部有色金属产业生态化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金属通报;2018年03期

5 王小宁;魏婉茹;;青海省产业生态化水平评价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04期

6 张志祥;;“两线”一起守 “两化”一起抓——水城打造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先行示范县[J];当代贵州;2017年08期

7 邸凌;;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J];当代贵州;2017年37期

8 鲁芬;娄思元;明庆忠;朱韬;;旅游产业生态化的内涵分析及其概念模型[J];旅游研究;2017年05期

9 苏明武;;产业生态化进程的现状及因素浅析[J];市场论坛;2017年10期

10 袁静;明庆忠;李长凤;;旅游产业生态化效应研究方法综述[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汉祥;中国北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7年

2 虞震;我国产业生态化路径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3 杨丽丽;汽车产业生态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张欲非;区域产业生态化系统构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5 尹坚;工业园产业生态化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升级路径研究[D];江苏大学;2013年

6 王红征;中国循环经济的运行机理与发展模式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7 左晓利;基于区域差异的产业生态化路径选择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邱跃华;科学发展观视域下我国产业生态化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9 李鹏梅;我国工业生态化路径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10 杨丽花;松花江流域(吉林省段)经济环境效应与产业空间组织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谷缙;山东省产业绿色化评估及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年

2 李凌;湖南竹产业生态化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8年

3 张新兴;互联网发展对我国产业生态化的影响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8年

4 王钰莹;金沙江流域产业生态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8年

5 段旭柯;促进产业生态化的财税支持政策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8年

6 申宇;湘南经济区产业生态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8年

7 杨娟娟;旅游产业生态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陈殊;产业生态化指标体系构建及综合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9 王琦;基于生态脆弱性评价的旅游区产业生态化管理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10 许佳瑜;陕西产业生态化测度与路径研究[D];西北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429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8429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7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