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信用机制重构与绿色金融支持雄安新区产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0-11-06 02:34
   产业不同,信用机制不同,绿色金融发挥的作用不同。对雄安新区三次产业分别从其产业布局、现状与信用问题进行剖析,引出在数字货币内测背景下,在绿色金融支持下,雄安新区信用重构势在必行;分别分析了三次产业信用重构的方向、方式及绿色金融的支持路径。最后提出了雄安新区在数字货币推动背景下信用机制重构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即以数字信用机制构建为导向、信用信息采集须更全面、信用评价的结果应采用多元化呈现方式、信用信息须进行充分交换与共享以及信用教育与惩戒机制须双管齐下。
【部分图文】:

框架图,框架,绿色金融


同时,中共中央政治局也强调: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要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要承载北京的非首都功能。雄安新区的定位高,发展规划也要求高标准高质量。然而这么大规模的新区开发建设,如此高的发展要求就需要有新颖的产业结构,就要有与之对应的高质量企业建设与治理,尤其是企业的绿色化进程更是重中之重。而当前雄安新区财政仅能覆盖10%的投资总额,因而需要通过金融机制引导市场各类社会资本参与,保证雄安新区绿色可持续发展[1],而绿色金融成为新区发展的新鲜血液。信用是金融效率与风险防范的根基。2020年4月央行发布:“??将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以及未来的冬奥场景对数字货币进行内部封闭试点测试,以不断优化和完善其功能。”数字货币必将成为未来金融重构的风向标,而其所延伸的“数字信用”必将对未来产业发展起到巨大积极作用。因此,在未来城雄安新区建设过程中以“数字信用”为导向,进行各产业信用重构,从而提升绿色金融的结构支持效率具有很强前瞻性。通过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以分布式储存信息,且不能随意更改,必将大大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和有效规避道德风险,如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行为,工业企业生产加工投资行为,服务业服务质量行为等将一一被通过分布式进行信息储存,而且通过“时间戳”,将永久保留各类信息、价值等在全链条上的转换痕迹,能够有效规避失信、违约以及违法行为。绿色金融充分发挥作用,离不开高度完善的信用机制构建。因此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如下问题的解释上:雄安新区未来和现有产业结构是怎么样的?各产业信用存在哪些问题?在绿色、生态建设与数字货币推动下雄安新区应该如何重构信用机制?绿色金融通过信用机制重构如何对雄安新区产业发挥作用?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从信用机制重构的视角出发,去分析绿色金融对雄安新区三次产业的支持路径。在此背景下,确定了本文的基本研究框架(见图1)。

路径图,绿色金融,农业,机制


在这种信用机制作用下,绿色金融职能将转化为一种绿色数字货币金融(可兑换现实货币亦可充当资产进行区域流通),可以通过数字信用追踪每一笔现实贷款(或数字货币贷款)的性质、用途与效率,极大降低金融风险。通过对农业各类经营主体(农户、涉农企业与合作社等)进行金融支持和绿色激励从而达到绿色金融有效支持雄安新区农业产业链发展的目的(见图2)。(1)农业生产家庭是最基础的农业生产单位,其数字信用评级二维码主要从农户的物质资产、人力资产、社会资产、金融资产以及精神资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绿色金融机构通过扫码了解每个农业生产家庭的数字信用评级情况,得以了解这个家庭的整体信用与其所提供的农产品的绿色化情况;绿色信贷以此来决定农业生产家庭的农业信贷额度、贷款利率、贷款期限;绿色保险根据数字信用评价确定参保的范围、免赔额度、保险赔偿比例和保费;绿色融资租赁根据数字信用评价确定是否参与租赁、租赁的期限、租赁设备的年核查次数、租赁费用、租赁的年折旧额度等;同时可积极探索创新“小组互助”绿色信贷模式[23]。

路径图,绿色金融,工业,路径


雄安新区工业企业绿色金融嵌入对象主要是原材料及元器件采购,产品研发投入和生产模式的转变。金融机构以工业企业的金融需求为导向,按照其数字信用分数的不同给予不同的绿色金融(或绿色数字货币贷款)支持(见图3)。(1)绿色金融在对工业企业原材料和元器件采购进行支持时,首先会从信用中心了解到该工业企业的动态数字信用评分,并按照评分的高低统一排序,对数字信用评分高的企业给予更大规模的资金支持、更优先的支持顺序、更快捷的资金发放路径;对于信用积分低于平均值30%的企业,要压缩实物或虚拟货币贷款,并警告整改,连续两次数字信用低于平均值30%的企业,坚决不给予绿色金融支持,并严格转入退出机制行列。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曹阳;信用重构与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2 孙春芳;;浅析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8年35期



本文编号:28725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8725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7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