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的空间集聚及溢出效应
发布时间:2020-12-05 21:12
从2005年“互联网+”的提出到如今“智能+”首次写入我国的政府报告,标志着我国居民生活方式的进一步升级更新。创新驱动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是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的关键,更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第一动力。随着我国城市集群化的发展,各经济区的创新能力呈现出“推心置腹”的发展理念。中心城市群在受国家政策、资源禀赋、区域集聚等因素使自身创新能力提高的同时,同时向边缘城市辐射,即中心地带动腹地的发展。当然,这种知识溢出是相互的,中心地也受到腹地的知识溢出。我国著名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主要经济区,都存在这种创新能力集聚和溢出的现象,这才使得区域经济能够长期稳定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研究其创新能力的空间集聚及空间溢出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利用2007-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相关数据,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在创新地理学理论和计量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对该经济体创新能力的空间集聚性及溢出效应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首先,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能力进行总体概述,再运用区域基尼系数、赫芬达尔系数、泰尔系数三种系数描述粤...
【文章来源】: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实际专利授权量分布图
图 4-1 基于 0-1 邻接矩阵粤港澳大湾区 11 个城市创新能力的莫兰散点图经济距离矩阵的莫兰散点图如下图所示(从左到右分别为 2007、2010、2013、年):
图 4-2 基于经济距离矩阵粤港澳大湾区 11 个城市创新能力的莫兰散点图①基于 0-1 邻接矩阵,结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整体上以 LH 和 HL 两种分布类型为主。从 2007 到 2010 年,LL 型城市数量增加,其余两种类型城市数量减少,说明有的自身创新能力较强的城市在这几年中一味追求经济增长,忽略了创新研发,转变为低创新能力类型,对周围的城市不能形成足够的创新溢出效应,进而导致周围的城市也逐渐转变为双低类型。从 2010 年到 2016 年,LL 型城市数量减少,LH 和 HL 型城市数量增加,但仍然没有 HH 型城市出现,说明原有的双低城市在受到国家政策和经济全球化都加强了自身的创新能力,但是仍然没有显示出较高水平的溢出效应,对周围创新能力薄弱的城市起不到很好的带动作用。②基于经济距离矩阵,结果显示:从 2007 到 2010 年,LL 型城市数量增加,HL型城市数量减少,说明 2 个原本创新能力较强的城市懈怠了创新科研的发展,转变为双低类型。从 2010 年到 2016 年,LL 型城市数量减少,LH 和 HL 型城市数量增加,并且出现了一个 HH 型城市,这说明各城市创新能力在不断增强,并且形成了能显示出高水平创新溢出效应的双高城市。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科技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创新产出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基于本地溢出效应和跨区域溢出效应的分析[J]. 秦松松,董正英. 管理现代化. 2019(02)
[2]中国城市绿色创新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 彭文斌,文泽宙,邝嫦娥.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2019(01)
[3]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计量分析[J]. 金成. 统计与决策. 2019(05)
[4]科技强国视域下合肥市创新能力评估与提升路径比较研究[J]. 陈套. 科学管理研究. 2019(01)
[5]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 刘成昆,陈致远. 经济问题探索. 2019(02)
[6]质量能力是影响企业创新关键性因素吗?——基于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的实证分析[J]. 程虹,陈文津. 上海经济研究. 2019(01)
[7]京津冀创新产出的空间布局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13个城市的空间统计与计量分析[J]. 梅长春,齐晓丽.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1)
[8]中国省域创新驱动发展水平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宋文月,任保平.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9(01)
[9]OFDI对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J]. 郭婷,毛毅. 财经论丛. 2019(09)
[10]中国城市创新空间溢出效应测度及分解[J]. 程开明,章雅婷. 科研管理. 2018(12)
硕士论文
[1]我国省域工业企业绿色创新产出空间溢出效应研究[D]. 宋莹.安徽财经大学 2018
[2]基于空间计量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及知识溢出效应研究—珠三角与长三角的比较[D]. 黄贤俊.深圳大学 2017
本文编号:2900101
【文章来源】: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实际专利授权量分布图
图 4-1 基于 0-1 邻接矩阵粤港澳大湾区 11 个城市创新能力的莫兰散点图经济距离矩阵的莫兰散点图如下图所示(从左到右分别为 2007、2010、2013、年):
图 4-2 基于经济距离矩阵粤港澳大湾区 11 个城市创新能力的莫兰散点图①基于 0-1 邻接矩阵,结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整体上以 LH 和 HL 两种分布类型为主。从 2007 到 2010 年,LL 型城市数量增加,其余两种类型城市数量减少,说明有的自身创新能力较强的城市在这几年中一味追求经济增长,忽略了创新研发,转变为低创新能力类型,对周围的城市不能形成足够的创新溢出效应,进而导致周围的城市也逐渐转变为双低类型。从 2010 年到 2016 年,LL 型城市数量减少,LH 和 HL 型城市数量增加,但仍然没有 HH 型城市出现,说明原有的双低城市在受到国家政策和经济全球化都加强了自身的创新能力,但是仍然没有显示出较高水平的溢出效应,对周围创新能力薄弱的城市起不到很好的带动作用。②基于经济距离矩阵,结果显示:从 2007 到 2010 年,LL 型城市数量增加,HL型城市数量减少,说明 2 个原本创新能力较强的城市懈怠了创新科研的发展,转变为双低类型。从 2010 年到 2016 年,LL 型城市数量减少,LH 和 HL 型城市数量增加,并且出现了一个 HH 型城市,这说明各城市创新能力在不断增强,并且形成了能显示出高水平创新溢出效应的双高城市。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科技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创新产出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基于本地溢出效应和跨区域溢出效应的分析[J]. 秦松松,董正英. 管理现代化. 2019(02)
[2]中国城市绿色创新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 彭文斌,文泽宙,邝嫦娥.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2019(01)
[3]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计量分析[J]. 金成. 统计与决策. 2019(05)
[4]科技强国视域下合肥市创新能力评估与提升路径比较研究[J]. 陈套. 科学管理研究. 2019(01)
[5]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 刘成昆,陈致远. 经济问题探索. 2019(02)
[6]质量能力是影响企业创新关键性因素吗?——基于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的实证分析[J]. 程虹,陈文津. 上海经济研究. 2019(01)
[7]京津冀创新产出的空间布局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13个城市的空间统计与计量分析[J]. 梅长春,齐晓丽.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1)
[8]中国省域创新驱动发展水平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宋文月,任保平.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9(01)
[9]OFDI对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J]. 郭婷,毛毅. 财经论丛. 2019(09)
[10]中国城市创新空间溢出效应测度及分解[J]. 程开明,章雅婷. 科研管理. 2018(12)
硕士论文
[1]我国省域工业企业绿色创新产出空间溢出效应研究[D]. 宋莹.安徽财经大学 2018
[2]基于空间计量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及知识溢出效应研究—珠三角与长三角的比较[D]. 黄贤俊.深圳大学 2017
本文编号:29001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900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