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长期转型增长的历史形成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08 06:17
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是沿着一系列具有逻辑递进关系的重大转型增长过程展开的,属于众多“常态”不断继承与转化的结果,需要秉承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分析方法,透过大历史的整体观、系统观与演进观,回到“增长、转型与发展”不可分割的历史过程中,才能够把握经济兴衰转化的深层次原因。沿着这一思路,本文将中国经济转型增长的历史演进,拆分为四个命题:一是“传统经济式微”命题:从农业经济向早期工业经济的转型增长;二是“经济复兴之路重启”命题:从近代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的转型增长;三是“经济奇迹创造”命题: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增长;四是“经济新常态反思”命题:从高速数量型经济向相对高速质量型经济的转型增长。本文在反思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制度变迁—技术进步—结构转变”的理论解释框架,着重解读相互串联的三次重大转型增长过程,是如何生发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又是如何在形成与演进的过程中,催生出历史大趋势下的“衰落、异化迷思”与“复兴加速度”,并从价值判断维度,明晰了发展取向下中国经济转型增长的路径演化,特别是异质性、必然性与不可分割性。具体来说:(1)东西方对照场景下的中国“传统经济式微命题”,作为制...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0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中国GDP与人均GDP占世界比重的长期变化趋势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的作用,这种做法无疑是承认了转型增长动力的多元性以及过程的系统性。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却鲜少构建动态、多元化的理论框架,也缺乏阶段性的比较分析,致使研究能够体现增长转型过程中总量变化以外的结构特征,但是难以回答这种结构镜像是如何转化为转型增长动力,或者说结构性动力形成的深层次、长时期根源是什么。2.3 国内外现有研究的启示与本文研究视角的提出在回顾并评述国内外解读长期经济增长一般形成机制,以及中国版本特殊表现的研究文献之后,依据所得启示提出本文的研究视角(图 2-1),即以“多元主义精神”为指导、以历史大转型为基础、以系统演化为认知、以现实指引为目的的研究视角。
济转型增长历史分析的理论框架:制度变迁—技术进步—结构济转型增长历史分析的理论框架构建长期、动态、演化视角来探析经济转型增长的历史形成机制,需要将历次视为三个环节相互继起,且具有“制度变迁—技术进步—结构转变”多向动态演进过程,见图 3-1。具体来说:一是制度适宜性变迁驱动资本积累的准备、启动阶段;①二是技术进步框架跳跃促使增长主导技术动力转换的段;三是结构转变加剧增长表现、形态发展非均衡演化的成熟、分化阶段环节组成的差异化作用机制,共同驱动众多相对稳定状态不断过渡、转化连续性,促使不同“常态”得以继承与延续;转型增长的递进逻辑,构成不间的转换动力。但是稳定状态的过渡与转化,并不存在明显的继起界限,上的重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发展经验的世界意义[J]. 蔡昉. 经济研究. 2017(11)
[2]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发展、改革、开放的有机统一[J]. 刘伟. 经济研究. 2017(11)
[3]中国与全球化引申的经济趋势判断[J]. 杨庆育. 改革. 2017(11)
[4]大国创新道路的经济学解析[J]. 欧阳峣,汤凌霄. 经济研究. 2017(09)
[5]历史阐释中的历史事实和历史评价问题——基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和方法[J]. 涂成林. 中国社会科学. 2017(08)
[6]从绝对到相对转变视域下的中国农村脱贫新探析——基于精准扶贫背景的分析[J]. 刘欢. 软科学. 2017(05)
[7]中国人类发展奇迹(1950——2030)[J]. 胡鞍钢,王洪川.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8]路径演化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大转型:兴衰探源与历史比较[J]. 王津津,任保平. 江苏社会科学. 2017(01)
[9]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困境与发展新周期及中国的新贡献[J]. 权衡. 世界经济研究. 2016(12)
[10]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模式选择与绩效提升——基于5省93个样本村调查的实证分析[J]. 李燕凌. 管理世界. 2016 (11)
本文编号:2904608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0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中国GDP与人均GDP占世界比重的长期变化趋势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的作用,这种做法无疑是承认了转型增长动力的多元性以及过程的系统性。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却鲜少构建动态、多元化的理论框架,也缺乏阶段性的比较分析,致使研究能够体现增长转型过程中总量变化以外的结构特征,但是难以回答这种结构镜像是如何转化为转型增长动力,或者说结构性动力形成的深层次、长时期根源是什么。2.3 国内外现有研究的启示与本文研究视角的提出在回顾并评述国内外解读长期经济增长一般形成机制,以及中国版本特殊表现的研究文献之后,依据所得启示提出本文的研究视角(图 2-1),即以“多元主义精神”为指导、以历史大转型为基础、以系统演化为认知、以现实指引为目的的研究视角。
济转型增长历史分析的理论框架:制度变迁—技术进步—结构济转型增长历史分析的理论框架构建长期、动态、演化视角来探析经济转型增长的历史形成机制,需要将历次视为三个环节相互继起,且具有“制度变迁—技术进步—结构转变”多向动态演进过程,见图 3-1。具体来说:一是制度适宜性变迁驱动资本积累的准备、启动阶段;①二是技术进步框架跳跃促使增长主导技术动力转换的段;三是结构转变加剧增长表现、形态发展非均衡演化的成熟、分化阶段环节组成的差异化作用机制,共同驱动众多相对稳定状态不断过渡、转化连续性,促使不同“常态”得以继承与延续;转型增长的递进逻辑,构成不间的转换动力。但是稳定状态的过渡与转化,并不存在明显的继起界限,上的重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发展经验的世界意义[J]. 蔡昉. 经济研究. 2017(11)
[2]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发展、改革、开放的有机统一[J]. 刘伟. 经济研究. 2017(11)
[3]中国与全球化引申的经济趋势判断[J]. 杨庆育. 改革. 2017(11)
[4]大国创新道路的经济学解析[J]. 欧阳峣,汤凌霄. 经济研究. 2017(09)
[5]历史阐释中的历史事实和历史评价问题——基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和方法[J]. 涂成林. 中国社会科学. 2017(08)
[6]从绝对到相对转变视域下的中国农村脱贫新探析——基于精准扶贫背景的分析[J]. 刘欢. 软科学. 2017(05)
[7]中国人类发展奇迹(1950——2030)[J]. 胡鞍钢,王洪川.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8]路径演化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大转型:兴衰探源与历史比较[J]. 王津津,任保平. 江苏社会科学. 2017(01)
[9]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困境与发展新周期及中国的新贡献[J]. 权衡. 世界经济研究. 2016(12)
[10]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模式选择与绩效提升——基于5省93个样本村调查的实证分析[J]. 李燕凌. 管理世界. 2016 (11)
本文编号:29046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904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