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基于区域经济差异的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空间均衡格局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9 18:04

  本文关键词:基于区域经济差异的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空间均衡格局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由于工业化进程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社会经济发展占有的空间面积急速上升、需求的资源数量急剧增加、破坏的生态环境规模急促扩大,人地关系愈发不协调,区域发展逐步向不均衡化方向演进,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的差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事实,也是区域向不均衡化发展的驱动力。从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入手对应分析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的空间均衡格局,对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正确对待人地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突破了传统的以研究区域经济差异代替区域空间格局的研究,实现了透过区域经济差异的表象、在人地互为作用,即“人”的空间开发强度和“地”的资源环境供给能力的综合视角下,多学科交叉深入综合探讨可持续发展空间均衡格局,在研究视角、研究内容上具有创新性。选取省情与我国的国情甚是相似的、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大省、工业大省、经济大省——山东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基于区域经济差异的可持续发展空间均衡格局,希冀对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为人地关系研究提供实证案例。本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引言部分主要是对区域经济差异、“三生空间”与可持续发展空间均衡格局、区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供给能力三方面的研究成果与文献资料进行梳理,确定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二章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部分主要是界定“区域经济差异”、“可持续发展空间均衡”以及“三生空间”的概念,并阐述论文涉及的主要理论基础;第三章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办法分析山东省经济发展阶段及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第四章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空间均衡格局分析,通过确定山东省开发强度空间格局评价指标体系、山东省资源环境供给能力空间格局评价指标体系、山东省“三生空间”空间格局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山东省开发强度评价模型、山东省资源环境供给能力评价模型并利用熵值法从供给-需求和“三生空间”两个视角分析评价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空间均衡格局;第五章实现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空间均衡格局的建议,归纳总结提出实现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空间均衡格局的建议;第六章结论与展望,在总结概括的基础上,阐述论文的创新点,并明确基于区域经济差异的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空间均衡格局的内在机制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内容与方向。其中,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论文的主要章节。论文得出以下结论:(1)1996年至今山东省工业化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工业化初期起步阶段(1996-2004年)、工业化中期腾飞阶段(2005-2011年)、工业化中后期过渡阶段(2012年-至今)共三个阶段。以人均GDP为准,分析得到山东省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逐渐形成了东强西弱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空间差异格局,明确东部经济发展水平发达地区、中部经济发展水平中等地区和西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地区三大区域地市范围。(2)从供给—需求视角看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空间均衡总体格局大致呈现由东部经济发展水平发达地区开发较过度向西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地区开发不足过渡的变化趋势。其中,处于空间均衡状态的地市主要分布在中部经济发展水平中等地区(潍坊市、泰安市)和西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地区(枣庄市、滨州市)。分别研究山东省空间开发强度空间类型和山东省资源环境供给能力空间类型,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山东省空间开发强度空间类型大致呈现由中心向四周递减的空间开发强度空间分布格局,东部地区空间开发强度中偏高除外;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空间开发强度基本呈正相关。第二,山东省资源环境供给能力空间类型大致呈现由东部地区低资源环境供给能力向西部地区高资源环境供给能力递增的空间分布格局;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供给能力基本呈负相关。(3)从不同发展阶段看山东省“三生空间”发展水平变动特点:1996年至今,山东省“三生空间”总体发展水平呈现震荡上升的趋势,个别年份出现不同空间的跌宕;从山东省“三生空间”发展水平空间分布特点来看:生产空间发展较好、生活空间持续发展、生态空间发展势头较好。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格局和山东省“三生空间”格局总体上呈正相关。山东省处于“三生空间”空间均衡状态的地市有3个:青岛市、淄博市和威海市,并且这3个地市均属于“三生空间”高水平空间均衡状态。结合其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量化得分占“三生空间”综合量化得分的比重等,确定山东省“三生空间”内部比例关系为:43.32%、28.72%、27.96%。(4)基于供给—需求视角判断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空间均衡的程度得出结论:中部经济发展水平中等地区西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地区东部经济发展水平发达地区;而基于“三生空间”视角判断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空间均衡的程度:东部经济发展水平发达地区中部经济发展水平中等地区西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地区。“三生空间”集中反映了国土开发的一种综合状态,基于“三生空间”视角看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空间均衡格局,基本都呈现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即山东省可持续发展三个子系统在国土空间开发上呈现: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生态环境子系统。(5)目前,山东省仍存在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环境不相适应等一系列空间不均衡问题:第一,山东省东部、中部地区处于空间不均衡的地市多是生产空间评价得分高、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的评价得分低,或者是空间开发强度高而资源环境供给能力低的地市;第二,西部地区处于空间不均衡的地市多是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评价得分相对较高、生产空间评价得分相对较低,或者是空间开发强度相对较低而资源环境供给能力相对较高的地市;第三,山东省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三者之间的发展水平差距大,并且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自内部的发展水平也存在差距;第四,山东省西部地区资源环境供给能力较高,但是其能耗远高于东部、中部地区;第五,不论区域尺度大小,山东省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者之间的发展不均衡,呈现生产空间发展较快,而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发展较慢的态势。(6)山东省要实现基于区域经济差异的可持续发展空间均衡格局,要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山东省整体入手。东部地区主要是东西合作、绿色循环,谋求资源环境新发展;中部地区主要是生态为纲、集群发展,促进中部地区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西部地区主要是东西互动、关注环境,加快经济新发展。最后从制度创新角度,提出创新产业发展制度、创新社会治理制度、创新生态文明制度,调整山东省空间不均衡格局。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 可持续发展空间均衡 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 山东省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7
【目录】:
  • 中文摘要7-10
  • Abstract10-15
  • 1 引言15-28
  • 1.1 研究背景15-16
  • 1.2 研究意义16-17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17-24
  • 1.3.1 区域经济差异研究进展17-19
  • 1.3.2“三生空间”与可持续发展空间均衡研究进展19-21
  • 1.3.3 区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供给能力研究进展21-24
  • 1.4 研究内容24-25
  • 1.5 技术路线25-27
  • 1.6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27-28
  • 1.6.1 测算方法27
  • 1.6.2 数据来源27-28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28-33
  • 2.1 概念界定28-29
  • 2.1.1 区域经济差异28
  • 2.1.2 可持续发展空间均衡28
  • 2.1.3“三生空间”28-29
  • 2.2 理论基础29-33
  • 2.2.1 人地关系理论29-30
  • 2.2.2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30
  • 2.2.3 空间结构理论30-31
  • 2.2.4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31-33
  • 3 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33-42
  • 3.1 山东省经济发展阶段划分33-36
  • 3.1.1 基于人均GDP判断34
  • 3.1.2 基于产业结构判断34-35
  • 3.1.3 基于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非农业人口比重判断35-36
  • 3.2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分析36-42
  • 3.2.1 工业化初期起步阶段(1996-2004年)37-38
  • 3.2.2 工业化中期腾飞阶段(2005-2011年)38-39
  • 3.2.3 工业化中后期过渡阶段(2012年-至今)39-42
  • 4 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空间均衡格局分析42-69
  • 4.1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格局的山东省开发强度格局评价42-46
  • 4.1.1 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42-43
  • 4.1.2 山东省空间开发强度格局特点分析43-46
  • 4.2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格局的山东省资源环境供给能力格局评价46-51
  • 4.2.1 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46-47
  • 4.2.2 山东省资源环境供给能力格局特点分析47-51
  • 4.3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格局的山东省“三生空间”格局评价51-62
  • 4.3.1 山东省“三生空间”发展水平评价51-57
  • 4.3.1.1 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51-52
  • 4.3.1.2 山东省“三生空间”发展水平特点分析52-57
  • 4.3.2 山东省“三生空间”内部比例关系特点分析57-60
  • 4.3.3 形成“三生空间”差异的驱动力60-62
  • 4.4 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空间均衡格局综合评价及空间不均衡问题总结62-69
  • 4.4.1 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空间均衡格局综合评价62-66
  • 4.4.1.1 基于供给-需求视角的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空间均衡格局综合分析62-65
  • 4.4.1.2 基于“三生空间”视角的山东省空间均衡格局综合分析65-66
  • 4.4.2 山东省空间不均衡问题辨析66-69
  • 5 实现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空间均衡格局的建议69-75
  • 5.1 多种途径谋求东部地区资源环境新发展69-70
  • 5.1.1 东西合作,提升资源环境供给能力69-70
  • 5.1.2 绿色循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70
  • 5.2 多管齐下促进中部地区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70-71
  • 5.2.1 生态为纲,优化中部地区资源环境供给能力70-71
  • 5.2.2 集群发展,搭建东部与西部地区合作的纽带和桥梁71
  • 5.3 转方式加快西部地区经济新发展71-72
  • 5.3.1 东西互动,,促进西部地区协同发展71-72
  • 5.3.2 关注环境,保障西部地区资源环境供给能力72
  • 5.4 制度创新调整空间不均衡格局72-75
  • 5.4.1 创新产业发展制度,生产空间向绿色发展转型72-73
  • 5.4.2 创新社会治理制度,综合治理生活空间73
  • 5.4.3 创新生态文明制度,重视生态空间建设73-75
  • 6 结论与展望75-79
  • 6.1 结论75-77
  • 6.2 展望77-79
  • 参考文献79-8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87-88
  • 致谢8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辰;王占岐;杨俊;谢方俊;;土地整治与农村“三生”空间重构的耦合关系[J];江苏农业科学;2015年07期

2 熊传合;杨德刚;张新焕;唐宏;;新疆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空间格局[J];生态学报;2015年10期

3 张利平;马延吉;;吉林省县域工业发展水平测度及空间格局演变[J];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2015年03期

4 姚娜;马履一;杨军;贾黎明;段R

本文编号:2958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958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9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