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面向转型升级发展的开发区主导产业分布及其空间集聚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3 02:35
  国际与国内发展环境双重变革下,开发区"二次创业"乃至"三次创业"的呼声不断高涨。为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开发区的主导产业分布、集聚及其影响因素,以促进其转型升级发展。以国家级经济产业开发区为例,在系统梳理中国219家国家级经开区主导产业基础上,采用核密度分析法与Ripley’s K函数可视化其空间分布格局与空间集聚状态;并面向转型发展与产业升级,采用GWR方法探讨影响技术密集型产业分布与集聚的主要因素及其空间异质性。研究表明:①国家级经开区主导产业以制造业为主,产业空间集聚存在尺度分异与空间衰减特征。②从产业组织来看,以单一/双要素密集的主导产业组织模式为主。③开发区自身条件对技术密集型产业集聚的促进效果相对有限;城市对开发区产业集聚的支撑作用与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存在一定的反向联系;开发区参与全球化的深度,尤其是利用国际资本的能力与技术密集型产业集聚具有较强关联性。面向转型升级发展,开发区自身应持续改革,主动探索;同时要处理好两个"资本关系",即开发区与所在城市固定资产投资以及与国际资本的关系。 

【文章来源】:地理研究. 2020,39(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7 页

【部分图文】:

面向转型升级发展的开发区主导产业分布及其空间集聚研究


中国经开区不同要素型主导产业的空间分布

主导产业,类型,单要素,峰值


图2 中国经开区不同要素型主导产业的空间分布对不同要素复合型经开区的空间集聚规模和强度进行多距离空间聚类统计分析发现,单要素与双要素型经开区的K(d)指数均大于零并高于随机分布模拟的最大值K(max)与最小值K(min),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单要素和双要素密集型经开区呈集聚分布特征(图3d~图3e)。从集聚规模和强度看,单要素型K(d)峰值为415,到达峰值对应的空间距离为959 km;双要素型K(d)峰值为333,到达峰值对应的空间距离为877 km,因此单要素型集聚强度与规模均高于双要素型。而三要素密集型经开区K(d)指数的曲线高于随机分布模拟的最小值K(min)曲线、低于模拟的最大值K(max)曲线,其围绕K(csr)呈现出“负-正-负”的变化特征,表明三要素型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的随机性(图3f)。

空间分布,主导产业,空间分布


从各主导产业空间分布的核密度估计结果来看(图1),这些产业的集聚中心在数量与空间分布上差异明显,是受经开区本身空间分布不均与各主导产业区位条件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经开区分布本身来看,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国家级经开区的布局形成了东多西少、东密西疏、沿长江和沿海呈密集分布的基本格局。经开区空间分布的不均衡,必然导致经开区主导产业在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地理分异现象。其次,从产业区位条件来看,不同产业发展所需的区位条件不同,不同地区所能提供的区位因子也不同,因此不同产业的空间分布必然产生较大的分异特征。具体来看,装备制造业呈现为“一主五副”的空间分布格局,“一主”即一个主要分布中心为长三角地区,四个副分布中心分别为京津冀地区、环渤海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和海峡西岸地区,此外装备制造业在哈长、成渝、滇中等地也存在较为集中的分布态势。电子信息制造业和汽车及零部件行业的空间分布模式较为相近,其分布中心在空间呈现为“一主一副”的特征,分别为长三角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相对而言,食品行业分布范围较广,其产业分布无明显分布中心,是一种相对均衡的分布模式。生物医药行业和新材料产业表现为典型的单中心分布模式,主要分布中心为长三角地区。化工行业和金属加工业主要分布在东海-黄海沿线地区,呈现为弱的带状分布特征。纺织服装行业、新能源、商贸物流业呈现为弱的单中心分布态势,但其分布中心并不完全重叠。建筑建材业、纸塑胶行业、木材家具制造业和其他行业则呈现为零散分布特征,没有明显的分布中心。3.1.3 省级尺度上,要素禀赋、市场与交通等区位条件对各产业分布影响显著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产城融合”发展与开发区的转型升级——基于对江苏昆山的实地调研[J]. 孔翔,杨帆.  经济问题探索. 2013(05)
[2]集群与联盟、网络与竞合:国家级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创新升级研究[J]. 连远强.  经济地理. 2013(03)
[3]我国开发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耿海清.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01)
[4]中国开发区研究热点问题[J]. 张晓欢,常旭,沈体雁.  特区经济. 2012(08)
[5]错位布局 科学发展——国家开发区发展战略思考[J]. 刘德勇,闫爱平.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2(08)
[6]论长株潭城市群开发区的整合发展[J]. 唐承丽,唐凯,周国华,周文丝.  经济地理. 2012(03)
[7]开发区发展与西安城市经济社会空间极化分异[J]. 王慧.  地理学报. 2006(10)
[8]汽车产业园区生态化模式研究与应用——以长春市汽车产业开发区为例[J]. 韩良,宋涛,佟连军.  地理研究. 2006(04)
[9]产业地理集中研究进展[J]. 贺灿飞,刘洋.  地理科学进展. 2006(02)
[10]开发区与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及其动力机制[J]. 张晓平,刘卫东.  地理科学. 2003(02)



本文编号:29740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9740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7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