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沿海地区碳收益核算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20 12:2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各类资源消耗迅速,单位能耗较高,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问题也随之而来。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出台,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一位,是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条基本方略。目前国际社会公认的节能减排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控制碳排放量,增加单位碳排放量产值,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二是寻找碳汇源,增加碳汇量,并运用技术手段将二氧化碳转化成可使用的资源,提高地区固碳能力。因此,碳排放量与碳汇量是衡量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指标,如何合理计算并研究其影响因素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结合目前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碳排放量方面研究成果较为丰硕,计算方法较为成熟,碳汇量核算成果相对较少,且主要以陆地碳源为主要研究对象,海洋储碳能力方面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在归纳总结近年来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各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生态文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及碳循环机制,收集我国沿海11省市2007-2016年海洋各种贝类及藻类养殖量、陆域林业有林地面积、森林蓄积量及其煤炭、原油、天然气使用量等相关数据,利用IPCC及相关研究参考数值,对数据进行处理,...
【文章来源】: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反应了海洋环流对海洋碳循环的影响,从而得到更加逼近现实的海洋碳循环过程及运结果[79-84]。近年来兴起的是三维的动力学海洋碳循环模式。三维动力学海洋循环模式为,地球主要有四个碳库,分别是岩石圈碳库、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大气碳库和海洋库。由于岩石圈碳库存在于地球岩石圈中,循环周期长,状态相对稳定[80],所以一般为在百年尺度上岩石圈碳库是固定不变的[85-87]。三维动力学海洋循环模式假设地球主要有岩石圈碳库、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大气库和海洋碳库四个碳库[88],四个碳库相互作用、影响。由于碳库间形成碳循环机制极复杂,因此本文进行适当简化,基于如图 1.2 所示循环过程进行测算及分析。碳排放增多,大气中二氧化碳量增多,其二氧化碳分压值增加,进而导致溶解在海洋中的二化碳量即海洋碳汇量的增加,构成海洋生物吸收 CO2的来源。海洋碳汇的形成主要通物理因素(物理泵)和生物因素(生物泵)两种途径产生。本文主要考虑受海洋生态统控制,海洋生物影响,使通过食物链中各生物的生产、消费、传递、分解等一系列程实现碳的迁移,海水中的碳参与到生物体的循环代谢中,最终以生物体的方式贮存移出海水的生物泵产生的碳汇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入境旅游碳排放与旅游经济增长脱钩关系研究[J]. 马继,秦放鸣,谢霞.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2)
[2]我国东北地区海洋经济的区域协同发展[J]. 刘广东,于涛,蒋鹏.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8(12)
[3]城市绿地的碳足迹核算和评估——以广州市为例[J]. 黄柳菁,张颖,邓一荣,林丽丽,刘兴诏,肖荣波. 林业资源管理. 2017(02)
[4]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反思与重构[J]. 方行明,魏静,郭丽丽. 经济学家. 2017(03)
[5]可再生能源利用对海岛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与问题思考[J]. 崔琳,吴姗姗,栾富刚,段云棋.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6(S2)
[6]广西海岛岸线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利用模式研究[J]. 黎树式,黄鹄,戴志军,葛振鹏,魏稳,劳燕玲. 海洋科学进展. 2016(03)
[7]基于STIRPAT模型的江苏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趋势预测[J]. 黄蕊,王铮,丁冠群,龚洋冉,刘昌新. 地理研究. 2016(04)
[8]全球海洋碳循环模式MOM4L40对碳和营养物自然分布的模拟[J]. 李清泉,谭娟,王兰宁,魏敏,赵其庚. 地球物理学报. 2015(01)
[9]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J]. 李平星,陈雯,高金龙. 生态学杂志. 2015(01)
[10]基于经济全球化视角的中国海洋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 程娜. 经济纵横. 2014(12)
博士论文
[1]中国县域海岛综合承载力与经济发展研究[D]. 张然.青岛大学 2016
[2]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收敛性及溢出性研究[D]. 张翠菊.重庆大学 2016
[3]全要素视角下的中国碳排放效率区域差异性及收敛性研究[D]. 牛秀敏.西南财经大学 2016
[4]中国二氧化碳净排放和驱动因素研究[D]. 于洋.东北师范大学 2014
[5]农业碳汇功能及其补偿机制研究[D]. 李颖.山东农业大学 2014
[6]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D]. 朱桂云.武汉大学 2014
[7]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许力飞.中国地质大学 2014
[8]广东省森林碳汇市场研究[D]. 刘豪.北京林业大学 2014
[9]陆海统筹与中国特色海洋强国之路[D]. 刘明.中共中央党校 2014
[10]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下的政府海洋管理体制研究[D]. 于思浩.吉林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林业碳汇经济价值评估及影响因素研究[D]. 陈星霖.福建农林大学 2018
[2]土地资源约束视角下的海岛县产业发展研究[D]. 朱菲菲.宁波大学 2017
[3]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李长福.沈阳师范大学 2017
[4]区域碳排放效率评价与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D]. 吴齐.安徽财经大学 2016
[5]中国西部地区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 颜亚如.昆明理工大学 2016
[6]海洋碳循环中颗粒有机碳全球分布的数值模拟[D]. 刘波.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2015
[7]碳汇渔业与中国海水贝类养殖[D]. 王媛.中国海洋大学 2015
[8]黄海CO2气体通量的估算与分析[D]. 李昊倩.中国海洋大学 2010
[9]夏季渤海海—气界面CO2通量及主要影响机制分析[D]. 张云.中国海洋大学 2008
[10]分子动力学模拟海水吸收二氧化碳及计算相关扩散系数[D]. 黄姣凤.首都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042765
【文章来源】: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反应了海洋环流对海洋碳循环的影响,从而得到更加逼近现实的海洋碳循环过程及运结果[79-84]。近年来兴起的是三维的动力学海洋碳循环模式。三维动力学海洋循环模式为,地球主要有四个碳库,分别是岩石圈碳库、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大气碳库和海洋库。由于岩石圈碳库存在于地球岩石圈中,循环周期长,状态相对稳定[80],所以一般为在百年尺度上岩石圈碳库是固定不变的[85-87]。三维动力学海洋循环模式假设地球主要有岩石圈碳库、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大气库和海洋碳库四个碳库[88],四个碳库相互作用、影响。由于碳库间形成碳循环机制极复杂,因此本文进行适当简化,基于如图 1.2 所示循环过程进行测算及分析。碳排放增多,大气中二氧化碳量增多,其二氧化碳分压值增加,进而导致溶解在海洋中的二化碳量即海洋碳汇量的增加,构成海洋生物吸收 CO2的来源。海洋碳汇的形成主要通物理因素(物理泵)和生物因素(生物泵)两种途径产生。本文主要考虑受海洋生态统控制,海洋生物影响,使通过食物链中各生物的生产、消费、传递、分解等一系列程实现碳的迁移,海水中的碳参与到生物体的循环代谢中,最终以生物体的方式贮存移出海水的生物泵产生的碳汇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入境旅游碳排放与旅游经济增长脱钩关系研究[J]. 马继,秦放鸣,谢霞.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2)
[2]我国东北地区海洋经济的区域协同发展[J]. 刘广东,于涛,蒋鹏.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8(12)
[3]城市绿地的碳足迹核算和评估——以广州市为例[J]. 黄柳菁,张颖,邓一荣,林丽丽,刘兴诏,肖荣波. 林业资源管理. 2017(02)
[4]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反思与重构[J]. 方行明,魏静,郭丽丽. 经济学家. 2017(03)
[5]可再生能源利用对海岛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与问题思考[J]. 崔琳,吴姗姗,栾富刚,段云棋.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6(S2)
[6]广西海岛岸线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利用模式研究[J]. 黎树式,黄鹄,戴志军,葛振鹏,魏稳,劳燕玲. 海洋科学进展. 2016(03)
[7]基于STIRPAT模型的江苏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趋势预测[J]. 黄蕊,王铮,丁冠群,龚洋冉,刘昌新. 地理研究. 2016(04)
[8]全球海洋碳循环模式MOM4L40对碳和营养物自然分布的模拟[J]. 李清泉,谭娟,王兰宁,魏敏,赵其庚. 地球物理学报. 2015(01)
[9]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J]. 李平星,陈雯,高金龙. 生态学杂志. 2015(01)
[10]基于经济全球化视角的中国海洋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 程娜. 经济纵横. 2014(12)
博士论文
[1]中国县域海岛综合承载力与经济发展研究[D]. 张然.青岛大学 2016
[2]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收敛性及溢出性研究[D]. 张翠菊.重庆大学 2016
[3]全要素视角下的中国碳排放效率区域差异性及收敛性研究[D]. 牛秀敏.西南财经大学 2016
[4]中国二氧化碳净排放和驱动因素研究[D]. 于洋.东北师范大学 2014
[5]农业碳汇功能及其补偿机制研究[D]. 李颖.山东农业大学 2014
[6]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D]. 朱桂云.武汉大学 2014
[7]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许力飞.中国地质大学 2014
[8]广东省森林碳汇市场研究[D]. 刘豪.北京林业大学 2014
[9]陆海统筹与中国特色海洋强国之路[D]. 刘明.中共中央党校 2014
[10]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下的政府海洋管理体制研究[D]. 于思浩.吉林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林业碳汇经济价值评估及影响因素研究[D]. 陈星霖.福建农林大学 2018
[2]土地资源约束视角下的海岛县产业发展研究[D]. 朱菲菲.宁波大学 2017
[3]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李长福.沈阳师范大学 2017
[4]区域碳排放效率评价与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D]. 吴齐.安徽财经大学 2016
[5]中国西部地区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 颜亚如.昆明理工大学 2016
[6]海洋碳循环中颗粒有机碳全球分布的数值模拟[D]. 刘波.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2015
[7]碳汇渔业与中国海水贝类养殖[D]. 王媛.中国海洋大学 2015
[8]黄海CO2气体通量的估算与分析[D]. 李昊倩.中国海洋大学 2010
[9]夏季渤海海—气界面CO2通量及主要影响机制分析[D]. 张云.中国海洋大学 2008
[10]分子动力学模拟海水吸收二氧化碳及计算相关扩散系数[D]. 黄姣凤.首都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0427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3042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