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经济复杂环境下货币政策调控与优化思考

发布时间:2021-08-02 06:26
  货币政策根据经济环境变化适时调整方能保障调控有效,为此必须清楚把握经济运行脉络。本文基于长、中、短期的阶段性视角进行剖析,发现当前经济复杂环境的形成源于长、中、短期不同因素的叠加。其中,世界经济周期下行拖拽引发国内经济增速降档、对外贸易顺差趋势性缩减造成有效需求重心内移、疫情冲击经济活动短暂停滞增添不确定性风险,共同造就我国面临经济复杂环境。为此,围绕调控目标、调控职能、调控模式、调控工具探讨货币政策调控框架的应对之策,以促成货币政策发挥总量管理下的结构精准作用,引导资金流入实体经济薄弱环节,维护流动性合理充裕。在此基础上从预期引导管理、财政政策协同、宏观审慎配合三个维度提出货币政策的优化路径,以提高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效力。 

【文章来源】:经济学家. 2020,(07)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经济复杂环境下货币政策调控与优化思考


全球和中国的GDP增速(1)

外汇占款,货币政策,需求结构,资金


因此,由贸易摩擦引发的国外需求向国内转换将牵引市场有效需求结构的重心变动,对货币政策的调控环境产生结构性影响,货币政策的资金供给重心也会由出口导向性企业向其他企业微调。特别注意,因贸易摩擦造成的内外需求结构变化无法精准预测,导致我国内需和外需的相对比例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变化,货币政策理应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实施差异化的资金供给,使之更加契合对外贸易和对内发展的层次化需求,相应对货币政策的动态调整和资金注入提出更高的结构性要求。此外,鉴于外汇占款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趋于稳定,货币政策框架的微调也将顺势而为。(三)经济复杂环境的短期影响因素

资本形成,总额


图1 全球和中国的GDP增速(1)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为适应经济形势变化之需要,货币政策立场先后历经“适度宽松”、“稳健适度”的转变,加之以“四万亿”为代表的“一揽子计划”适时推出,成功刺激经济摆脱危机阴霾,并且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末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在经济开放环境下,全球经济低速增长环境势必对中国经济产生“下拉”的拖拽力量,在外部经济失速和周期下行压力的共同影响下,中国经济增速“顺流而下”由高速转向中高速,迫使国内经济在事实上落入康波周期下降轨道。鉴于康波周期的长期性规律,经济增长在周期下滑的惯性作用下从中高速继续降至中速在所难免,且存在长期处于中速运行区间的可能。伴随上述过程,自2010年起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在整体呈现逐年放缓趋势(见图2),表明以资本要素投入为主驱动经济增长的生产方式开始遭遇瓶颈[6],暗示部分领域存在投资过度造成的产能过剩,使得实体经济在吸纳大量流动性投放之后并未持续作出显著响应,单纯依靠货币规模进行数量推动的“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难以长期为继,反映出货币政策在总量层面持续宽松的空间开始收窄。资金供给拉动经济产出的边际效率下降,暗中为传统“大水漫灌式”货币政策施加总量稳健的约束,货币政策对于资金投放领域的规模变动和方向调整势在必行。因此,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经济大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不仅要求货币政策在总量上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也需维护宏观经济从减速下降向中速运行平稳过渡,对以总量管理见长的传统货币政策调控提出了严峻挑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创新型货币政策如何发挥作用:抵押品渠道[J]. 王永钦,吴娴.  经济研究. 2019(12)
[2]结构性货币政策:理论框架、传导机制与疏通路径[J]. 楚尔鸣,曹策,李逸飞.  改革. 2019(10)
[3]基于经济发展周期的货币政策周期:理论逻辑与实证检验[J]. 李成,王东阳.  经济学家. 2019(02)
[4]资产短缺与实体经济发展——基于中国区域视角[J]. 杨胜刚,阳旸.  中国社会科学. 2018(07)
[5]中央银行借贷便利货币政策工具操作与货币市场利率[J]. 潘敏,刘姗.  经济学动态. 2018(03)
[6]中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分歧与共识[J]. 张成思,计兴辰.  金融评论. 2017(06)
[7]金融周期与货币政策[J]. 马勇,张靖岚,陈雨露.  金融研究. 2017(03)
[8]中期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研究——基于商业银行两部门决策模型的分析[J]. 孙国峰,段志明.  经济学(季刊). 2017(01)
[9]货币市场利率、流动性供求与中央银行流动性管理——对货币市场利率波动的新分析框架[J]. 孙国峰,蔡春春.  经济研究. 2014(12)
[10]新货币政策环境下的中国货币政策框架完善[J]. 李方,段福印.  经济学家. 2013(10)



本文编号:33170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33170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9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