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
发布时间:2021-09-29 18:04
在梳理"五化"协同内涵的基础上,从各"化"间的关联角度探究"五化"协同发展的机理,通过建立辽宁省"五化"协同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辽宁省"五化"综合发展指数,运用耦合度函数测算"五化"耦合度,运用协同度模型测算"五化"协同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五化"综合发展指数整体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信息化发展指数最高,工业化发展指数最低;"五化"耦合度处于中高度耦合水平,相互间关系很强烈;"五化"协同度呈现缓慢增长趋势,前期发展较快,后期发展趋于缓慢。因此,辽宁省要以信息化为引领,带动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以信息化、绿色化为目标带动新型智慧城镇化建设,实现辽宁的全面振兴。
【文章来源】: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22(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2000—2017年辽宁省“五化”发展指数
将相关数据代入式(3),测算得出辽宁省“五化”耦合度(见图3),可以看出2000—2017年辽宁省“五化”耦合度属于中高度耦合水平,2000—2002年间处于0.82左右,2002年后大多数年均处于0.95以上,说明辽宁省各“化”间关联程度较高、相互间影响也较强,根据“五化”耦合度的变化趋势,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2002年),辽宁省“五化”耦合度在0.82附近徘徊,原因在于这一阶段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缓慢,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作用较小,信息化起步较差,绿色发展理念及环保意识不强,导致各子系统无明显提升,“五化”耦合度增长不稳定。第二阶段(2003—2010年),辽宁省“五化”耦合度处于明显上升的趋势,原因在于这一阶段辽宁省大力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大了对信息产业的投入,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促进了“五化”耦合度的提升。第三阶段(2011—2017年),辽宁省“五化”耦合度有所下降,主要由于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辽宁省正逐步淘汰传统制造业向新型产业转变,工业化呈现L型发展,一些尚未根本解决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的集中爆发,导致了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出现失衡,导致各子系统间存在不平衡发展,耦合度有所下降。
“五化”是指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绿色化,“五化”协同是我国新时代经济发展转型的时代产物。根据Haken[15]提出的协同学(synergetics)理论,协同发展是指系统内部各个城市之间同步与差异的有机统一,增强同步性,消除差异性,以实现共同繁荣的整体效应。如图1所示,“五化”中的各“化”并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有机统一整体:第一,新型工业化是辽宁省强省之本,“新型”是指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第二,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则是在于不再以牺牲农业、粮食、生态环境为代价而获取发展,而是着眼于农民,实际解决农民问题,实现城市功能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第三,农业现代化则是指发展的目标将不再局限于粮食产量的机械增长,而是解决粮食优质高产的问题,通过新型工业化获取资金与技术,有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大生产,从根本上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为新型工业化输送原料和劳动力,同时通过新型城镇化发展能为因农业现代化产生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拓展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空间。第四,信息化是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将“各化”的信息与人、与“物”充分融合,提高发展效率,推动社会进步,以期得到发展的新动力。第五,绿色化的加入突显了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为各“化”的发展都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导向,是高级别的价值观和发展观。三、 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绿色化进程空间格局动态演变及其驱动机制[J]. 侯纯光,任建兰,程钰,刘树峰. 地理科学. 2018(10)
[2]长江经济带地级及以上城市“五化”协调发展格局研究[J]. 王维,张涛,陈云. 地理科学. 2018(03)
[3]中国“五化”协同发展的效率测度与时空特征[J]. 杨勇,李忠民. 软科学. 2017(02)
[4]绿色化引领“五化协同”的哲学基础和价值意蕴[J]. 秦国伟,李铁铮. 甘肃社会科学. 2016(04)
[5]中国“四化”协调发展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农业现代化视角[J]. 周振,孔祥智. 中国软科学. 2015(10)
[6]东北振兴以来吉林省四化发展的协调性研究[J]. 尹鹏,刘继生,陈才. 地理科学. 2015(09)
[7]中国“四化”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 李裕瑞,王婧,刘彦随,龙花楼. 地理学报. 2014(02)
[8]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关系研究[J]. 李刚,魏佩瑶. 经济问题探索. 2013(05)
[9]吉林省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实证分析[J]. 姜会明,王振华. 地理科学. 2012(05)
[10]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努力实现“三化”同步发展[J]. 韩长赋. 农业经济问题. 2011(11)
本文编号:3414196
【文章来源】: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22(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2000—2017年辽宁省“五化”发展指数
将相关数据代入式(3),测算得出辽宁省“五化”耦合度(见图3),可以看出2000—2017年辽宁省“五化”耦合度属于中高度耦合水平,2000—2002年间处于0.82左右,2002年后大多数年均处于0.95以上,说明辽宁省各“化”间关联程度较高、相互间影响也较强,根据“五化”耦合度的变化趋势,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2002年),辽宁省“五化”耦合度在0.82附近徘徊,原因在于这一阶段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缓慢,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作用较小,信息化起步较差,绿色发展理念及环保意识不强,导致各子系统无明显提升,“五化”耦合度增长不稳定。第二阶段(2003—2010年),辽宁省“五化”耦合度处于明显上升的趋势,原因在于这一阶段辽宁省大力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大了对信息产业的投入,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促进了“五化”耦合度的提升。第三阶段(2011—2017年),辽宁省“五化”耦合度有所下降,主要由于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辽宁省正逐步淘汰传统制造业向新型产业转变,工业化呈现L型发展,一些尚未根本解决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的集中爆发,导致了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出现失衡,导致各子系统间存在不平衡发展,耦合度有所下降。
“五化”是指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绿色化,“五化”协同是我国新时代经济发展转型的时代产物。根据Haken[15]提出的协同学(synergetics)理论,协同发展是指系统内部各个城市之间同步与差异的有机统一,增强同步性,消除差异性,以实现共同繁荣的整体效应。如图1所示,“五化”中的各“化”并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有机统一整体:第一,新型工业化是辽宁省强省之本,“新型”是指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第二,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则是在于不再以牺牲农业、粮食、生态环境为代价而获取发展,而是着眼于农民,实际解决农民问题,实现城市功能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第三,农业现代化则是指发展的目标将不再局限于粮食产量的机械增长,而是解决粮食优质高产的问题,通过新型工业化获取资金与技术,有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大生产,从根本上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为新型工业化输送原料和劳动力,同时通过新型城镇化发展能为因农业现代化产生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拓展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空间。第四,信息化是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将“各化”的信息与人、与“物”充分融合,提高发展效率,推动社会进步,以期得到发展的新动力。第五,绿色化的加入突显了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为各“化”的发展都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导向,是高级别的价值观和发展观。三、 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绿色化进程空间格局动态演变及其驱动机制[J]. 侯纯光,任建兰,程钰,刘树峰. 地理科学. 2018(10)
[2]长江经济带地级及以上城市“五化”协调发展格局研究[J]. 王维,张涛,陈云. 地理科学. 2018(03)
[3]中国“五化”协同发展的效率测度与时空特征[J]. 杨勇,李忠民. 软科学. 2017(02)
[4]绿色化引领“五化协同”的哲学基础和价值意蕴[J]. 秦国伟,李铁铮. 甘肃社会科学. 2016(04)
[5]中国“四化”协调发展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农业现代化视角[J]. 周振,孔祥智. 中国软科学. 2015(10)
[6]东北振兴以来吉林省四化发展的协调性研究[J]. 尹鹏,刘继生,陈才. 地理科学. 2015(09)
[7]中国“四化”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 李裕瑞,王婧,刘彦随,龙花楼. 地理学报. 2014(02)
[8]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关系研究[J]. 李刚,魏佩瑶. 经济问题探索. 2013(05)
[9]吉林省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实证分析[J]. 姜会明,王振华. 地理科学. 2012(05)
[10]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努力实现“三化”同步发展[J]. 韩长赋. 农业经济问题. 2011(11)
本文编号:34141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3414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