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产业结构升级对江苏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2 21:04

  本文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对江苏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演进与经济的进步,“新常态”下的江苏经济发展特点越来越显现。“十二五”发展期间,江苏经济年均增速降为9.8%,下行压力逐渐增大,其它诸如要素约束、环境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如何挖掘江苏经济新增长点、如何转型经济结构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本研究基于以上宏观背景,尝试探讨该问题。本研究的成果希望能为决策者制定江苏经济发展政策提供指导性依据,对新时期江苏经济增长带来现实意义。国内外产业结构升级与潜在经济增长研究理论的梳理揭示,经济结构转型的核心在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挖掘经济增长点的关键在于激发经济潜在产出能力。因此,探究产业结构升级对江苏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影响成为解答此问题的有效路径。研究的理论分析部分,首先描述了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特征并以此构建评价产业结构升级的标准——“高级化”、“合理化”、“软化”、“低碳化”,分析它们的联系;其次,定义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概念,并分析与实际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分析了产业结构升级与潜在经济增长率相互影响的作用机制,以及产业结构演变升级促进经济潜在增长的路径。实证分析部分,首先,依据“四化”评价标准选取具体指标测度江苏产业结构的升级情况;然后,利用HP滤波法测算了江苏1990-2014年的潜在经济增长率,通过与实际经济增长情况对比分析,找到了江苏经济下行的内在原因;最后,“Granger Causality”检验江苏产业结构升级与潜在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先导与滞后关系。对策部分,针对江苏的发展特点提出了利于江苏产业系统升级及经济稳定增长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十二五”时期,江苏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发生了深刻变革,江苏经济增速放缓的根本原因是潜在经济增速的趋缓。多年来,江苏产业系统的演进趋势整体是优化升级的,但在新形势下,产业的传统基础优势已经弱化,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才是江苏找到经济发展新动力的关键。江苏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高级化与合理化的演进,更要重视软化和低碳化的辅助效果。“十三五”发展之际,江苏应依照党中央的正确指引,重改经济供给侧结构性因素,进行产业创新;看重低碳经济发展的优势,尤其是产业升级中低碳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更应洞悉时代发展的鲜明特色,充分发掘新生产要素,增强软产业发展实力。
【关键词】:新常态 江苏产业结构升级 “四化”标准 潜在经济增长率 产业创新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7
【目录】:
  • 摘要4-6
  • ABSTARCT6-10
  • 第1章 绪论10-22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0-12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2-19
  • 1.2.1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12-14
  • 1.2.2 潜在经济增长率相关理论研究综述14-17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17-19
  •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19-22
  • 1.3.1 研究思路19
  • 1.3.2 研究内容19-20
  • 1.3.3 研究方法20-22
  • 第2章 产业结构升级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理论分析22-34
  • 2.1 产业结构升级理论分析22-28
  • 2.1.1 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22-24
  • 2.1.2 产业结构系统的特征24
  • 2.1.3 产业结构升级的评判标准24-27
  • 2.1.4“四化”标准之间的内在联系27-28
  • 2.2 潜在经济增长率理论分析28-30
  • 2.2.1 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内涵28-29
  • 2.2.2 潜在经济增长率与实际增长率的内在联系29-30
  • 2.3 产业结构升级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分析30-34
  • 2.3.1 产业结构升级与潜在经济增长率相互影响的作用机制30-31
  • 2.3.2 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潜在增长的路径分析31-34
  • 第3章 江苏产业结构升级的测度34-44
  • 3.1 江苏产业结构现状分析34-37
  • 3.1.1 江苏产业发展的总体特征34-35
  • 3.1.2 江苏三次产业内部变化特征35-37
  • 3.2 江苏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计算与分析37-42
  • 3.2.1“四化”标准对应测度指标的选取37-39
  • 3.2.2 指标计算与分析39-42
  • 3.3 江苏产业结构升级测度结论42-44
  • 第4章 江苏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测算44-51
  • 4.1 潜在经济增长率测算方法的比较44-46
  • 4.1.1 统计分解趋势法44-45
  • 4.1.2 经济结构关系估计法45
  • 4.1.3 混合型方法45-46
  • 4.2 HP滤波法46-47
  • 4.3 江苏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测算与分析47-51
  • 4.3.1 两种滤波结果的比较47-49
  • 4.3.2 江苏潜在经济增长率与实际经济增长率的对比分析49-51
  • 第5章 江苏产业结构升级对潜在经济增长率影响的实证分析51-59
  • 5.1 平稳性检验51-53
  • 5.1.1 检验方法51-52
  • 5.1.2 平稳性检验结果52-53
  • 5.2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53-57
  • 5.2.1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原理53-54
  • 5.2.2 高级化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因果关系检验54-55
  • 5.2.3 合理化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因果关系检验55
  • 5.2.4 低碳化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因果关系检验55-56
  • 5.2.5 软化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因果关系检验56-57
  • 5.3 实证结果分析57-59
  • 第6章 产业结构升级促进江苏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59-63
  • 6.1 加强科技自主创新,,让创新驱动深入江苏大地59-61
  • 6.2 鼓励低碳技术研发,让低碳发展融入江苏民心61
  • 6.3 增强软要素投入产出,让改革红利普惠江苏人民61-63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63-66
  • 7.1 结论63-65
  • 7.2 研究展望65-66
  • 参考文献66-69
  • 致谢69-70
  •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70-71
  • 附录71-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小鲁;;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率的几点讨论[J];经济学(季刊);2002年04期

2 王幼樵;经济复苏时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背离的原因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3年06期

3 黄启才;适度经济增长率探寻及其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年02期

4 朱殊洋;;两大部类最优经济增长率的确定[J];探求;2007年03期

5 余芳东;;世界经济增长率测度以及中国贡献的分析[J];天然气技术;2007年02期

6 孙志伟;李欣欣;;对中国的高经济增长率、高失业率与民工荒现象的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年21期

7 刘捷;;经济增长率对上市公司盈利影响研究[J];会计之友(上旬刊);2010年01期

8 许宪春;;今年一季度我国需求增长及其对经济增长率拉动作用的变化[J];宏观经济研究;2010年06期

9 汪海波;;试论潜在经济增长率[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10 宋建军;近期提高广东经济增长率的对策[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超;陈运杰;;我国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的阈值协整关系研究[A];2012管理创新、智能科技与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郑长德;;集聚与增长:来自中国各省自治区的证据[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杨硕;;一个经济增长率——制度效率——专业化分工水平增长率相互制约模型的性质研究[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郭晗;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测算及其结构转换路径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2 王大勇;我国经济形态规模与活性之间的关联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朱连芹;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实证分析[D];山东理工大学;2015年

2 陆蓓蓓;产业结构升级对江苏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影响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3 孙覃s

本文编号:3416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3416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c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