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网络对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9 11:40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城市群在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城市群的创新模式已经向以多元创新主体合作为基础的协同创新模式转变,具体表现为创新网络的构建。本文以创新发展水平较高、创新互动较为频繁的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网络视角来考察城市群创新的新模式,探究创新网络对城市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本文首先梳理了有关城市群创新与创新网络的研究进展,介绍相关概念,分析城市创新网络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其次,利用专利合作关系数据构建城市创新网络,测度长三角城市群的创新网络特征。同时,对长三角城市群的创新能力进行描述分析和特征测算。最后,基于创新网络视角通过拓展的知识生产函数,研究创新网络对城市创新能力的空间溢出效应和非线性溢出效应。得到的以下结论:(1)长三角城市群合作网络聚集系数不断增大,合作关系逐渐增多,内部合作关系逐步加深。城市群整体创新水平不断提升,创新分布呈现核心-外围格局。(2)城市的创新能力创新空间溢出效应;创新网络资本对城市创新能力有正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研发资本和创新人员等基础投入促进创新能力提升。在创新网络模式下,创新网络资本、创新人员投入、创新驱动因素有正...
【文章来源】:厦门大学福建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1长三角城市群范围??2??
图3-2?2009-201S年城市累计专利合作无向加权网络图??合作关系是城市之间资源流动共享的桥梁,网络边数增多说明城市群内城市??紧密、关系加深。赋权聚类系数衡量的是网络的集聚程度与可达性,网络聚??
?2015?年??图3-1?2009-2015年城市专利合作无向加权网络图??’盡??图3-2?2009-201S年城市累计专利合作无向加权网络图??合作关系是城市之间资源流动共享的桥梁,网络边数增多说明城市群内城市??交流紧密、关系加深。赋权聚类系数衡量的是网络的集聚程度与可达性,网络聚??集系数升高,说明整体网络的集聚性与可达性有所增加,说明创新网络中城市创??2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京津冀城市群创新产出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J]. 张贵,李涛. 华东经济管理. 2018(01)
[2]中国城市创新网络结构与创新能力研究[J]. 周灿,曾刚,曹贤忠. 地理研究. 2017(07)
[3]我国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的测度与分析——兼论区域创新网络结构的动态特征[J]. 赵雨涵,宋旭光.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7(07)
[4]基于创新合作联系的城市网络格局分析——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 王丰龙,曾刚,叶琴,陈弘挺.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06)
[5]绿色发展视角下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创新网络结构特征研究[J]. 谢伟伟,邓宏兵,刘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17)
[6]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研究[J]. 周灿,曾刚,王丰龙,司月芳,宓泽锋. 地理科学. 2017(05)
[7]中国科技创新合作网络研究[J]. 吴翌琳,吴洁琼. 统计研究. 2017(05)
[8]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创新的空间关联分析——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J]. 胡艳,时浩楠. 上海经济研究. 2017(04)
[9]中国城市群创新非均衡性[J]. 马茹,王宏伟. 技术经济. 2017(03)
[10]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能力的时空动态演化规律研究[J]. 易明,高璐,杨丽莎. 统计与决策. 2017(05)
博士论文
[1]区域创新网络结构与协同演化研究[D]. 汪良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成渝城市群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 李正梅.西南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504961
【文章来源】:厦门大学福建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1长三角城市群范围??2??
图3-2?2009-201S年城市累计专利合作无向加权网络图??合作关系是城市之间资源流动共享的桥梁,网络边数增多说明城市群内城市??紧密、关系加深。赋权聚类系数衡量的是网络的集聚程度与可达性,网络聚??
?2015?年??图3-1?2009-2015年城市专利合作无向加权网络图??’盡??图3-2?2009-201S年城市累计专利合作无向加权网络图??合作关系是城市之间资源流动共享的桥梁,网络边数增多说明城市群内城市??交流紧密、关系加深。赋权聚类系数衡量的是网络的集聚程度与可达性,网络聚??集系数升高,说明整体网络的集聚性与可达性有所增加,说明创新网络中城市创??2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京津冀城市群创新产出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J]. 张贵,李涛. 华东经济管理. 2018(01)
[2]中国城市创新网络结构与创新能力研究[J]. 周灿,曾刚,曹贤忠. 地理研究. 2017(07)
[3]我国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的测度与分析——兼论区域创新网络结构的动态特征[J]. 赵雨涵,宋旭光.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7(07)
[4]基于创新合作联系的城市网络格局分析——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 王丰龙,曾刚,叶琴,陈弘挺.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06)
[5]绿色发展视角下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创新网络结构特征研究[J]. 谢伟伟,邓宏兵,刘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17)
[6]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研究[J]. 周灿,曾刚,王丰龙,司月芳,宓泽锋. 地理科学. 2017(05)
[7]中国科技创新合作网络研究[J]. 吴翌琳,吴洁琼. 统计研究. 2017(05)
[8]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创新的空间关联分析——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J]. 胡艳,时浩楠. 上海经济研究. 2017(04)
[9]中国城市群创新非均衡性[J]. 马茹,王宏伟. 技术经济. 2017(03)
[10]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能力的时空动态演化规律研究[J]. 易明,高璐,杨丽莎. 统计与决策. 2017(05)
博士论文
[1]区域创新网络结构与协同演化研究[D]. 汪良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成渝城市群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 李正梅.西南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5049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3504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