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因素分解:2002—2017
发布时间:2021-11-24 21:52
本文将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技术与LMDI方法相结合,通过中国2002、2007、2012、2017年的投入产出表,分析了2002—2007年的经济快速增长期、2007—2012年的经济调整期以及2012—2017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期的三个阶段,中国产业二氧化碳排放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三个阶段中,伴随着经济增长,最终需求总量的扩张是中国产业二氧化碳排放增加最为主要的驱动因素;(2)各产业能耗强度的下降是二氧化碳减排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作用强度在逐渐减弱;(3)产业关联结构的变化在后两个时期对碳减排的作用越来越大;(4)虽然能源消费结构、最终使用结构的变化在后两个阶段起到了抑制二氧化碳排放的作用,但作用效果有限;(5)从产业视角看,能源工业与重制造业是中国产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大户",但随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服务业已在第三个阶段超越重制造业成为中国碳排放的第二大产业;(6)长期看,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二氧化碳排放增速也会下降,但要让中国的碳排放由升转降,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能源消费结构,降低化石能源消费比重;(7)中短期内,适度增加进口、抑制出...
【文章来源】:经济学报. 2020,7(02)CSSCI
【文章页数】:23 页
【部分图文】:
中国三大化石能源消费排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碳减排实现的影响因素和当前挑战——基于技术进步的视角[J]. 杨莉莎,朱俊鹏,贾智杰. 经济研究. 2019(11)
[2]环境治理约束下的中国能源结构转变——基于煤炭和二氧化碳峰值的分析[J]. 林伯强,李江龙. 中国社会科学. 2015(09)
[3]动态效应 网络效应 产业“三E”绩效——基于绿色投入产出核算和动态网络Malmquist模型[J]. 雷明,赵欣娜. 经济学报. 2014(04)
[4]理解中国能源强度的变化:一个综合的分解框架[J]. 林伯强,杜克锐. 世界经济. 2014(04)
[5]我国能源生产率增长的动力何在——基于距离函数的分解[J]. 林伯强,杜克锐. 金融研究. 2013 (09)
[6]中国经济增长中碳强度下降的省区贡献分解[J]. 王锋,冯根福,吴丽华. 经济研究. 2013 (08)
[7]中国产业CO2排放的因素分解:基于LMDI模型[J]. 王栋,潘文卿,刘庆,高旭东.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2(06)
[8]基于文献计量的碳排放强度研究前沿理论综述[J]. 杜刚,孙作人,苗建军. 经济学动态. 2012(04)
[9]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J]. 张友国. 经济研究. 2010(04)
[10]中国能否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基于DEA方法的评价与模拟[J]. 魏楚,杜立民,沈满洪. 世界经济. 2010(03)
本文编号:3516818
【文章来源】:经济学报. 2020,7(02)CSSCI
【文章页数】:23 页
【部分图文】:
中国三大化石能源消费排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碳减排实现的影响因素和当前挑战——基于技术进步的视角[J]. 杨莉莎,朱俊鹏,贾智杰. 经济研究. 2019(11)
[2]环境治理约束下的中国能源结构转变——基于煤炭和二氧化碳峰值的分析[J]. 林伯强,李江龙. 中国社会科学. 2015(09)
[3]动态效应 网络效应 产业“三E”绩效——基于绿色投入产出核算和动态网络Malmquist模型[J]. 雷明,赵欣娜. 经济学报. 2014(04)
[4]理解中国能源强度的变化:一个综合的分解框架[J]. 林伯强,杜克锐. 世界经济. 2014(04)
[5]我国能源生产率增长的动力何在——基于距离函数的分解[J]. 林伯强,杜克锐. 金融研究. 2013 (09)
[6]中国经济增长中碳强度下降的省区贡献分解[J]. 王锋,冯根福,吴丽华. 经济研究. 2013 (08)
[7]中国产业CO2排放的因素分解:基于LMDI模型[J]. 王栋,潘文卿,刘庆,高旭东.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2(06)
[8]基于文献计量的碳排放强度研究前沿理论综述[J]. 杜刚,孙作人,苗建军. 经济学动态. 2012(04)
[9]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J]. 张友国. 经济研究. 2010(04)
[10]中国能否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基于DEA方法的评价与模拟[J]. 魏楚,杜立民,沈满洪. 世界经济. 2010(03)
本文编号:35168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3516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