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大湄公河次区域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4-02-13 22:48
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区域经济合作蓬勃发展。大湄公河次区域是由泰国、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和我国云南省组成的地理区域,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开展以及“澜湄合作机制”的建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在次区域内开展投资合作。由于历史原因,次区域内国家特别是缅甸、老挝、柬埔寨,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对国外投资者的吸引力明显较弱。近些年来,这几个国家都把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来,对外开放水平逐步提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外投资者的目光。就我国而言,无论是竞争优势较强的大型央企,还是资金技术相对较弱中小企业,都能在GMS国家找到自己发展的空间。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对中国企业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的投资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为我国企业在大湄公河次区域投资提供一些借鉴经验,减少投资风险。具体展开来说,首先对论文写作背景和意义做说明,其次对相关理论和文献做出总结,再次通过对分析我国对GMS国家的直接投资现状,中国企业对其进行投资的动因以及这五个国家的投资环境,找出影响本国企业对其进行投资的因素。本文研究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其国内市场规模、劳动力成本、劳动力素质、基础设施等...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与难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对外投资理论
2.1.1 早期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1.2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2 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
2.2.1 国外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文献
2.2.2 国内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文献
2.2.3 对大湄公河次区域直接投资的相关文献
第三章 中国对大湄公河次区域直接投资定性分析
3.1 中国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直接投资现状
3.1.1 中国对大湄公河次区域直接投资增长情况
3.1.2 行业分布集中
3.1.3 区域分布集中
3.1.4 投资主体多样性,国企占主导
3.1.5 企业海外投资风险较高
3.2 中国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直接投资动因
3.2.1 调整产业结构,扩大海外市场
3.2.2 绕开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
3.2.3 开展自然资源方面的投资合作
3.2.4 降低成本
3.2.5 国家层面推动因素
3.3 GMS国家投资环境分析
3.3.1 政治环境
3.3.2 法律环境
3.3.3 经济环境
3.3.4 基础设施环境
3.3.5 自然环境
3.3.6 社会环境
第四章 对大湄公河次区域投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4.1 模型的选取与设定
4.1.1 引力模型的基本原理
4.1.2 变量含义解释
4.2 模型设定与计量方法描述
4.2.1 模型的建立与数据相关性分析
4.2.2 Hausman检验及计量方法的选取
4.3 实证结果分析
第五章 基本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基本结论
5.2 对策与建议
5.2.1 政府层面对策建议
5.2.2 企业整体层面对策建议
5.2.3 企业个体层面对策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897328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与难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对外投资理论
2.1.1 早期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1.2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2 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
2.2.1 国外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文献
2.2.2 国内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文献
2.2.3 对大湄公河次区域直接投资的相关文献
第三章 中国对大湄公河次区域直接投资定性分析
3.1 中国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直接投资现状
3.1.1 中国对大湄公河次区域直接投资增长情况
3.1.2 行业分布集中
3.1.3 区域分布集中
3.1.4 投资主体多样性,国企占主导
3.1.5 企业海外投资风险较高
3.2 中国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直接投资动因
3.2.1 调整产业结构,扩大海外市场
3.2.2 绕开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
3.2.3 开展自然资源方面的投资合作
3.2.4 降低成本
3.2.5 国家层面推动因素
3.3 GMS国家投资环境分析
3.3.1 政治环境
3.3.2 法律环境
3.3.3 经济环境
3.3.4 基础设施环境
3.3.5 自然环境
3.3.6 社会环境
第四章 对大湄公河次区域投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4.1 模型的选取与设定
4.1.1 引力模型的基本原理
4.1.2 变量含义解释
4.2 模型设定与计量方法描述
4.2.1 模型的建立与数据相关性分析
4.2.2 Hausman检验及计量方法的选取
4.3 实证结果分析
第五章 基本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基本结论
5.2 对策与建议
5.2.1 政府层面对策建议
5.2.2 企业整体层面对策建议
5.2.3 企业个体层面对策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8973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3897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