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GDP时空变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大陆GDP时空变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人口数量庞大,社会发展过程相对复杂,从1949年至今,中国社会经历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国民经济水平高速发展。受到政策制度、基本国情以及经济发展规律的共同影响,中国在这60年间形成了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本文采用经济统计数据计算历年GDP增长率,使用Pettitt非参数检验法计算GDP增长率的突变年份,以此划分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分析每个阶段的经济发展特点,讨论不同阶段产生的原因。利用Moran’s I指数从全局和局部探讨GDP分布的空间相关性,同时使用热点分析方法计算中国大陆各省历年GDP分布热点区域,探讨热点集中区域的迁移过程。通过相同年份省级和地级数据分析不同尺度对GDP分布空间规律产生的影响,并通过时空一体化分析方法分析中国大陆经济的发展变化趋势,对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必要的指导作用。本文的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根据Pettitt非参数检验法对1952年到2015年中国大陆各省GDP增长速率进行计算可以得出各个省份突变时间基本保持在1975年到1982年之间,以此结果可以将GDP增长率的变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2年到1975年,是中国大陆经济发展的基础阶段;第二个阶段是1975年到1982年,是中国大陆经济发展的过渡阶段;第三阶段是1982年至今,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2.通过计算历年中国大陆GDP分布Moran’s I指数,可以发现GDP分布的相关性呈现明显的阶段性。1952年到1990年40年间,Moran’s I0,在P0.05的水平上,z1.96,说明在此期间,GDP在空间上表现出集聚特征,且集聚特征显著。1991年到2015年间,Moran’s I指数为正,但是z1.96,并且p值变化幅度大,不满足p0.05的置信水平,说明1991年以后,中国各省GDP在空间上的相关性降低,各省间的依赖程度减弱,地理位置对GDP分布的影响能力变小。3.通过热点分析,得出中国大陆各省历年GDP分布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上海、江苏等省份,基本分布在华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冷点区域主要是西藏和青海地区,中国大陆其他各地区GDP分布没有明显的集聚趋势。并且从1952年到2015年,GDP分布热点区域从最初的京津唐地区向安徽、江苏、浙江等省份转移,总体上呈现由北向南转移的趋势。
【关键词】:GDP Pettitt检验法 自相关性 时空一体化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4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7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0-11
- 1.2 研究综述11-14
- 1.2.1 空间经济学研究现状11-12
- 1.2.2 空间经济学相关技术方法及其应用12-14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14-17
- 1.3.1 研究目标14
- 1.3.2 研究内容14-15
- 1.3.3 技术路线图15-16
- 1.3.4 本文文章结构16-17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17-20
- 2.1 研究区概况17-18
- 2.2 数据及数据预处理18-20
- 2.2.1 主要数据18-19
- 2.2.2 数据预处理19-20
- 第三章 原理方法和主要工具20-31
- 3.1 原理与方法20-28
- 3.1.1 时间格局分析方法20-21
- 3.1.2 分布重心与范围分析方法21-23
- 3.1.3 空间结构分析方法23-25
- 3.1.4 时空一体化分析方法25-28
- 3.2 主要工具介绍28-31
- 3.2.1 软件平台——ArcGIS Pro28-29
- 3.2.2 时空模式挖掘工具箱——Space Time Pattern Mining Tools29-31
- 第四章 中国大陆GDP增长速率时间格局分析31-37
- 4.1 中国大陆经济发展阶段分析31-34
- 4.2 中国大陆经济各阶段特征分析34-36
- 4.2.1 经济发展基础阶段(1952年-1975年)34-35
- 4.2.2 经济发展过渡阶段(1975年-1982年)35
- 4.2.3 经济快速发展阶段(1982年至今)35-36
- 4.3 小结36-37
- 第五章 中国大陆GDP空间分布重心时空变化特征分析37-42
- 5.1 中国大陆省级GDP总量标准差椭圆37-39
- 5.1.1 标准差椭圆方位变化过程38
- 5.1.2 标准差椭圆面积变化过程38-39
- 5.2 中国大陆GDP总量重心39-41
- 5.2.1 经济重心动态变化轨迹40
- 5.2.2 经济重心移动距离40-41
- 5.3 小结41-42
- 第六章 中国大陆GDP空间聚集性及其变化特征分析42-52
- 6.1 中国大陆GDP空间集聚性分析42-43
- 6.2 自相关性集聚类别分析43-45
- 6.3 中国大陆GDP热点探测(Getis-Ord Gi*)45-47
- 6.4 GDP分布空间集聚程度与GDP增长速率的关系47-48
- 6.5 GDP空间聚集性的尺度效应48-51
- 6.5.1 Moran’s I指数尺度效应49
- 6.5.2 热点分析结果尺度效应49-51
- 6.6 小结51-52
- 第七章 中国大陆GDP时空格局一体化分析52-59
- 7.1 建立时空立方体52-54
- 7.2 时空热点探测54-58
- 7.3 小结58-59
- 第八章 结论与不足59-62
- 8.1 主要结论59-60
- 8.2 不足和展望60-62
- 参考文献62-65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65-66
- 致谢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善长;孰热孰冷——中国大陆经济形势透析[J];社会;1993年09期
2 王云飞;建立“中国大陆经济循环圈”的意见提纲[J];战略与管理;1994年04期
3 陈东琪,秦海;中国大陆经济制度之变迁——1978年以来[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7年04期
4 林瑞斌;;中国大陆经济增长对台湾地区经济影响的述评[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5 武军定;李晓宇;;对中国大陆经济增长竞争力排名的分析[J];统计研究;2007年11期
6 ;香港同中国大陆经济的发展和展望[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2年05期
7 毛三元;中国大陆经济实力排名世界第三的由来[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3年05期
8 吕燕;中国大陆经济发展为香港提供的新机会[J];经济学家;1996年06期
9 郑悦;新加坡政要谈中国大陆经济[J];时事(《时事报告》中学生版);2001年02期
10 林瑞斌;;中国大陆经济增长对台湾地区出口贸易的影响[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诚;;中国大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A];城市土地利用和农地保护——'96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究会论文集[C];199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高杨;“中国大陆经济衰退论”是伪命题[N];人民政协报;2012年
2 记者 王涛;中国中小企业最具竞争力[N];中华工商时报;2008年
3 瑞银集团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 安德森 李云 编译;中国的油价还会上涨[N];证券日报;2005年
4 记者 李坤民;中国消费者对下半年充满信心[N];中国经济导报;2004年
5 ;马年有可为 预期较乐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
6 瑞士银行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 安德森 李云 编译;中国的通缩时间不会太长[N];证券日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杨天笑邋张波;苏州魅力让我如此心动[N];苏州日报;2007年
8 张雪松;我国近代的“回商”[N];中国民族报;2009年
9 ;中部郑州与前沿深圳的发展共振[N];郑州日报;2013年
10 记者 张逸潇;创新合作 开拓产业转移新商机[N];芜湖日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任勤;中国大陆GDP时空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大陆GDP时空变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89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408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