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技术引进与本土创新增长:互补还是替代——基于异质吸收能力的视角
本文关键词:国外技术引进与本土创新增长:互补还是替代——基于异质吸收能力的视角,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是许多后进经济实现技术追赶与创新增长的重要渠道。然而,国外的创新成果对本土技术创新增长既有互补效应又有替代效应,哪一种效应占优取决于技术吸收能力,由于吸收能力的不同,国外技术引进对本土创新增长呈现不同的效应。本文利用面板门槛回归方法,从异质吸收能力的视角,考察了各省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国外技术引进对其新产品创新增长的非线性影响和创新追赶效应。研究发现:1存在创新追赶效应,初始新产品创新水平越低的地区后来的创新增长越快;2自主创新投入对新产品创新增长有显著的正效应,国内技术购买对新产品创新增长没有显著的影响;3国外技术引进对于新产品创新增长存在显著的异质吸收能力单门槛效应:无论从初始技术水平、消化吸收支出还是从技术改造支出衡量的吸收能力看,在那些吸收能力低于门槛水平的地区,引进国外技术对于创新增长都具有显著的负效应,对本土创新呈现"创新替代"而非"创新互补"效应。因此,应当培育多层次的技术吸收能力,构建促进国外创新到本土创新转换的激励机制和联动机制,并推行差别化的创新发展政策,落后地区应首先加强吸收能力积累,发达地区则侧重加强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创新。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香港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关键词】: 技术引进 创新增长 追赶效应 吸收能力门槛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后发展经济学理论研究”(批准号14JJD79000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地区差异的追赶绩效理论模型与经验分析研究”(批准号12CJL037)
【分类号】:F124.3
【正文快照】: 一、问题提出研发外部性和知识溢出,近年来在理论和实践中倍受关注。国际知识的流动,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溢出效应,对落后国家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产生了重要影响。21世纪以来,中国的技术进步开始从引进式追赶转向创新式追赶阶段,创新驱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创新扶持力度也成为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健,王朝清;与技术引进有关的几个问题探讨[J];现代情报;2000年04期
2 田永华 ,董芙蓉 ,李文亮;入世后我国企业技术引进应注意些什么[J];科技信息;2000年09期
3 李喜岷;中国技术引进问题及其现状研究分析[J];云南科技管理;2001年03期
4 郝瑞明;浅析中国技术引进问题[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年02期
5 郝瑞明,陈余富;我国技术引进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2002年01期
6 史建军;有关企业技术引进的几个原则[J];甘肃农业;2003年05期
7 刘吉昌;关于提高我国农业技术引进效率的对策建议[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8 ;我国技术引进增长快[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6年31期
9 管加清;;关于开展技术引进工作的问题和建议[J];经济师;2010年01期
10 李水龙;关于技术引进的一些问题[J];国外社会科学;197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奇志;聂文星;;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技术引进:回顾与前瞻[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C];2009年
2 杨炳清;;新形势下 对技术引进工作的思考[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3 谢企华;;自主创新 品牌之魂[A];科学持续地发展生产力——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文集[C];2009年
4 黄继刚;;我国技术引进中的再创新问题[A];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度报告(2006—2007)——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景文学;;日本推进大企业发展的战略和政策体系研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曾春九;赵东安;粟茂;;基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技术引进[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文晓云;;技术引进、跟踪模仿与再创新的演进分析——以天水二一三电器有限公司为例[A];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三十年[C];2008年
8 仪德刚;李海静;;新中国技术引进的历程与成效分析[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9 李光泗;徐翔;;技术引进与地区经济收敛[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3期[C];2008年
10 乔翠霞;;山东省技术引进外溢效应分析[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筱宇;八部委联手力推技术引进创新[N];中国工业报;2006年
2 肖尧;技术引进和创新必须以市场为导向[N];中国贸易报;2006年
3 张毅;前三季度中国技术引进金额增长45.2%[N];中国贸易报;2006年
4 记者 杨凯;1~5月全国技术引进金额增长57.2%[N];中国冶金报;2006年
5 刘伊婷;今年1~11月全国技术引进额突破200亿美元[N];中国质量报;2006年
6 步欣;出台政策推动技术引进和创新[N];国际商报;2006年
7 驻京记者 郑春峰 实习生 张霞;欧盟成为我国技术引进最大来源地[N];南方日报;2006年
8 记者 龚雯;我国去年技术引进创历史新高[N];人民日报;2006年
9 薛黎;前三季技术引进金额增长45.2%[N];上海证券报;2006年
10 高剑;当仁不让地充当3D打印第一波技术引进者[N];东莞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国胜铁;中国技术引进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李光泗;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及二次创新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中强;民国时期晋华纺织厂技术引进初探[D];山西大学;2014年
2 雷雩霏;A公司SO_2减排技术引进再创新管理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3 黄建轲;我国技术引进的问题分析及发展对策[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4 姜波;中国技术引进问题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年
5 尹术飞;技术引进机理及武汉市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6 杨坤;论中国技术引进机制[D];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7 胡海净;“十五”时期江苏技术引进的经济效应分析与江苏技术引进对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8 李海静;新中国技术引进的历程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9 林虹;我国技术引进的发展、问题与对策[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10 黎莹;中日近代技术引进的比较研究及启示[D];渤海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国外技术引进与本土创新增长:互补还是替代——基于异质吸收能力的视角,,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12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421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