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技术转移对我国技术进步的效应研究
本文关键词:国际技术转移对我国技术进步的效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一国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所在是既不能忽视本国的技术创新又要重视跨国技术转移,因此,发展中国家可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实现自身技术发展。自主创新面临的研发周期长、商业转化率低、市场风险大等一些问题。任何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都是有限的,在开放经济背景下,一国要实现技术进步必须通过国际途径提升技术水平。在国际技术转移越来越强调开放式创新并且迈入技术经营时代的背景下,那么研究国际技术转移对我国技术进步的效应如何就显得尤为重要。论文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测量我国技术进步水平,选取2002-2012年我国31个省的面板数据,回归结果显示:FDI、国际技术贸易和国际商品贸易的系数为正,都促进了我国技术的进步,在考虑到我国对技术的吸收转化能力的情况下,引入FDI、国际技术贸易和商品贸易与研发投入的交叉项,结果显示国际技术贸易和国际商品贸易促进了我国技术的进步,但是FDI却抑制了技术的进步。对控制变量的检验结果显示:人力资本、基础设施、劳动力成本有效的促进了我国技术的进步,但是不恰当的政府干预阻碍了FDI对我国技术水平提升。为了进一步探讨国际技术转移对我国三大经济区技术进步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控制变量的逐步加入,国际技术转移的三种方式对东、中、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的影响出现一定的差异性;在加入Edu、Infras、Wage、Govn等4个控制变量之后,通过对模型四的检验,发现人力资本的提升、基础设施的完善,增强了技术吸收转化的能力,有效促进了技术的进步,但是劳动力水平的提升和政府干预则阻碍了技术的进步。由此可见,国际技术转移对我国技术进步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但是不同方式作用效果不同,因此有必要研究其深层次的影响因素。为了研究影响国际技术转移的因素,结合前人研究和实践经验选取了国际技术转移方式、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进步复杂性、经济发展水平等20个因素,论文运用ISM模型,结合有关统计数据和前人的研究结果,分析论证了国际技术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其关联关系与层次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国际技术转移方式、人力资本、技术供方的输出意愿和能力以及政府的战略和政策是表层直接因素;技术的适用性和可转让性、国际技术转移中介、接受国际技术的能力、跨国公司、法律法规、市场的竞争程度是作用路径层;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差距、经济开放度、国际经济环境变化、技术进步复杂性、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信息的不确定性、文化传统和技术的生命周期是基础层,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差距、经济开放度是直接作用层,国际经济环境变化、技术进步复杂性、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信息的不确定性、文化传统和技术的生命周期是间接作用层;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是深层次根源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
【关键词】:国际技术转移 技术进步 DEA-Malmquist指数 面板数据模型 ISM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13.2;F124.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第1章 引言6-16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6-8
- 1.2 相关文献回顾8-13
- 1.3 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13-15
- 1.4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15-16
- 第2章 理论基础16-20
- 2.1 需求资源(N-R)关系理论16-18
- 2.2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18-20
- 第3章 我国国际技术转移和技术进步发展现状20-25
- 3.1 我国国际技术转移发展现状20-22
- 3.2 我国技术进步的发展现状22-25
- 第4章 国际技术转移对我国技术进步效应的实证分析25-41
- 4.1 国际技术转移对我国技术进步效应的模型设定25-28
- 4.2 国际技术转移对我国技术进步总体效应的实证结果分析28-34
- 4.3 国际技术转移对我国三大经济区域技术进步影响的实证分析34-41
- 第5章 基于ISM模型的国际技术转移影响因素分析41-56
- 5.1 影响因素的ISM模型构建41-49
- 5.2 国际技术转移影响因素的递阶结构49-51
- 5.3 国际技术转移影响因素分析51-54
- 5.4 本章小结54-56
- 第6章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56-60
- 6.1 研究结论56-57
- 6.2 对策建议57-60
- 参考文献60-65
- 致谢65-66
- 作者简历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羽;曹东溟;;国际技术转移的产业技术建构性原理[J];中州学刊;2006年04期
2 李志军;;当代国际技术转移新特点及中国的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8年04期
3 ;2010年国际技术转移大会在上海召开[J];华东科技;2010年11期
4 刘长颖;;我国高校国际技术转移的现状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05期
5 李志军;;当代国际技术转移的新特点及对策建议[J];中国科技财富;2011年11期
6 徐小丽;;典型国家(地区)承接国际技术转移模式及趋势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2年26期
7 郭信昌,杨海田;尽快改变我国在国际技术转移中的不利地位[J];财贸经济;1982年01期
8 李志军;当代国际技术转移的基本特征[J];科学管理研究;1998年03期
9 张玉杰;国际技术转移要素及行为方式[J];财经问题研究;2000年01期
10 范小虎,王方华;基于资源观点的国际技术转移方式选择理论[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罗冠男;;知识产权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技术转移——基于知识霸权的视角[A];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2012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第三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选编(第二部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解佳涛;政策助力 加快推进国际技术转移显成效[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
2 记者 杨婧如;建立“深圳国际技术转移基地”[N];深圳特区报;2013年
3 董映璧;国际技术转移的践行者[N];科技日报;2008年
4 记者 解悦;10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签约[N];南京日报;2009年
5 撰稿 江淼 刘虹 王春;国际技术转移的机遇与挑战[N];科技日报;2010年
6 记者 韩义雷;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启动[N];科技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牧歌;国际技术转移,为何近水楼台“后”得月[N];无锡日报;2011年
8 关新;国际技术转移方式的选择[N];中国纺织报;2002年
9 记者 刘继安;清华创国际技术转移新路数[N];中国教育报;2002年
10 记者 李玉峰;2008国际技术转移论坛在滨海新区举行[N];天津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健;基于国际技术转移的中国技术市场发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2 乔翠霞;国际技术转移与我国工业结构升级[D];山东大学;2007年
3 池勇海;共同利益论[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羽;新加坡宇东公司国际技术转移案例课程交替传译实践报告[D];广西大学;2016年
2 景守武;国际技术转移对我国技术进步的效应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6年
3 褚友春;国际技术转移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影响[D];安徽大学;2005年
4 赵勇;国际技术转移对研发的效应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06年
5 吴敏锐;国际间技术转移项目主体行为风险的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6 张振艺;国际技术转移与企业创新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7 唐雪莲;国际技术转移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8 张yN;国际技术转移对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影响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9 邓斐今;国际技术转移下的HCR运营模式探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10 杨天乐;FDI国际技术转移效应的实证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国际技术转移对我国技术进步的效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47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434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