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江苏省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化转移的空间路径及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5 12:01

  本文关键词:江苏省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化转移的空间路径及机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以江苏省为区域案例,根据劳动密集系数选取3类10种产业,采用区位基尼系数、计量经济学模型以及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江苏省域不同类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化转移的趋势及空间路径。结果发现:江苏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化转移趋势明显,Ⅰ、Ⅱ类劳动密集型产业以苏南地区比重下降明显,苏北苏中地区上升较快、Ⅲ类劳动密集型产业以苏南地区内部重新分配为主的特征;总体呈现由苏南向外推移的中心-外围式空间格局,产业集群化转移遵循以苏南为转移中心,苏北为产业承接外围的三阶梯、"一心两翼一腹地"的空间路径。最后,结合中心-外围理论,分析了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化转移的内在机理。
【作者单位】: 淮阴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江苏省区域现代农业与环境保护协同创新中心;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关键词】劳动密集型产业 产业集群化转移 空间路径 江苏省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271135;41371136)~~
【分类号】:F127
【正文快照】: 随着区域分工的深化,产品价值链的可分性日益增强,产业转移、产业集群、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更加密切[1]。在价值链分工的驱使下,具有不同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的区域从事不同的产业价值链活动并动态化调整其在价值链中的位置,而在区域分工中生产总是集聚在特定区域内展开,这就为承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苗长虹;魏也华;;分工深化、知识创造与产业集群成长——河南鄢陵县花木产业的案例研究[J];地理研究;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卫东;金凤君;张文忠;贺灿飞;刘志高;;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12期

2 韩玉刚;焦华富;李俊峰;;中国省际边缘区产业集群的网络特征和形成机理——以安徽省宁国市耐磨铸件产业集群为例[J];地理研究;2011年05期

3 李琳;韩宝龙;;地理与认知邻近对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影响——以我国软件产业集群为典型案例[J];地理研究;2011年09期

4 王琛;林初f;戴世续;;产业集群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J];地理研究;2012年08期

5 梁娟;;链式产业集群企业知识创造及其影响因素[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6 袁丰;李丹丹;;辽宁佟二堡皮革制造集群与专业市场共同演化[J];地理研究;2014年03期

7 丁瑞;李同f;李晓越;李钢;龙冬平;李献波;;农业产业集群的演化阶段与形成机理分析——以宁夏中宁县枸杞加工产业为例[J];干旱区地理;2015年01期

8 汪明峰;郗厚雪;;城市新兴技术产业的演化路径比较分析——以长三角物联网产业为例[J];地理研究;2015年09期

9 曾佳苗;苏飞;庞凌峰;李博;;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系统适应性分析[J];北方经贸;2015年09期

10 杨永芳;安乾;朱连奇;;县域耕地结构变化的经济政策驱动因素分析——以鄢陵县为例[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杨皎平;产业集群特性要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李仙德;基于企业网络的城市网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周杨;超越“温州模式”[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郝俊卿;关中城市群产业集聚特征、机理及效应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5 吕可文;知识基础、学习场与技术创新[D];河南大学;2013年

6 史雅娟;中原城市群空间格局的多中心网络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7 吴娜琳;特色农业产业区的形成过程与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静;科学驱动型产业集群形成中知识流动的机理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成小梅;转型期洛阳城市空间结构重构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刘萍;农业产业集群的知识网络及其创新绩效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李娜;重庆地区蜡梅品种资源调查及其产业现状初探[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朱纪广;农业产业化背景下农户企业化演变过程与机理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6 王晓;农业产业集群中的协同演化分析[D];河南大学;2012年

7 李亚静;河南省专业村集聚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8 丁瑞;农产品加工业集群的企业网络及其知识资源获取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9 郭丽霞;衍生、创新溢出与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D];河南大学;2014年

10 张柳青;制造业型专业村空间集聚机理研究[D];河南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苗长虹;;全球-地方联结与产业集群的技术学习——以河南许昌发制品产业为例[J];地理学报;2006年04期

2 孟晓晨;赵星烁;买买提江;;社会资本与地方经济发展:以广东新会为例[J];地理研究;2007年02期

3 苗长虹;魏也华;;西方经济地理学理论建构的发展与论争[J];地理研究;2007年06期

4 苗长虹;马歇尔产业区理论的复兴及其理论意义[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01期

5 苗长虹;;“产业区”研究的主要学派与整合框架:学习型产业区的理论建构[J];人文地理;2006年06期

6 郑风田;程郁;;创业家与我国农村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演进机理——基于云南斗南花卉个案的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6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阳华;;广西产业集群化与农村城镇化的互动发展研究[J];广西经济;2009年06期

2 陈利华;李永伟;;浙江“十二五”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今日浙江;2011年01期

3 张军;;浙江在产业集群化中推进转型升级[J];今日浙江;2010年17期

4 孙慧;;由“资源型产业集群”向“制造业产业集群”转型——新疆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J];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04期

5 冯德连,张兴云;经济全球化下产业集群化趋势及我国的对策[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 包红玉;李诚固;曹传新;;长春都市产业集群化结构效应解析[J];生产力研究;2005年11期

7 周倩;;武汉东湖高新区产业集群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法制与社会;2009年13期

8 本刊评论员;;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J];今日浙江;2010年17期

9 尹建华 ,苏敬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与协同管理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年09期

10 唐浩鑫;;南宁市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化思考[J];市场论坛;2008年10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万山;让开发区成为产业集群化的载体[N];光华时报;2007年

2 杜颖瑛;关于我市加快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研究[N];嘉兴日报;2007年

3 路卓铭 作者系凌海市政府党组成员、市长助理;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构筑县域经济新框架[N];锦州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崔俊颖采写;产业集群化需“龙头”“扛旗”[N];铁岭日报;2009年

5 记者 方彬楠 张晓东;产业集群化发展助推亦庄打造南部增长极[N];北京商报;2010年

6 特约记者 李海江;库伦旗推动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N];通辽日报;2013年

7 记者 刘凯;在体制创新提升上下功夫 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N];运城日报;2013年

8 杨建斌;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盐湖实践”[N];山西日报;2014年

9 成黎明;垣曲多措并举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N];运城日报;2014年

10 中共密山市委书记 车莲香;加快产业集群化 推进新型工业化[N];黑龙江经济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夏午宁;甘肃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2 张萍;产业集群化发展对区域资源环境的影响[D];河北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江苏省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化转移的空间路径及机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23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4523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3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