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经济对经济增长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互联网经济对经济增长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互联网的序幕拉开后,互联网经济正逐步走上正轨。十年间,互联网在中国蔓延普及,互联网渗透率逐年上涨,这种技术层面的普及拓宽了互联网的应用范围。互联网经济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互联网与其他平台的结合,不断改造传统产业,创造出新兴产业,在实践中摸索新的发展方式,开拓新的领域,尝试新的产业融合。互联网经济建立在信息化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整合和产业融合,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产生了包括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即时通讯、网络游戏和搜索引擎五种类型的经济活动。在互联网经济的大环境中,经济发展表现出信息化和全球化特征,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快了技术创新的步伐,促进人力资本积累逐渐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突破地域限制,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和扩散,使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凸显全球化特征。互联网经济相对传统经济,传播速度更快,渗透率更多,关联性更高,外部经济特性更明显。世界经济通过互联网紧密相连,人们的空间依附性相对减少,信息传递的时间跨度同样减少,因此,互联网经济对市场具有极高的敏感度。互联网技术从第二产业起步,逐渐向第三产业扩张,并且推动了传统产业和互联网产业融合,促进新兴产业的产生,如在线支付、020、网上银行、即时通讯等产业。互联网经济带来了外部经济,提升了融合产业的产业价值,吸引了更多的产业加入互联网经济领域,进而,形成螺旋型优势,不断发挥自我膨胀作用。在信息化社会,不断倡导“互联网+”思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更多产业在互联网领域的创造性发展。通过传统产业的“破与立”,互联网经济从桌面时代走到移动时代,从线上走向线下,经历了信息通信技术与互联网应用的结合,创造出更为先进的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生命力,促进社会经济增长。本文主要从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角度研究互联网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首先阐述了互联网经济的内涵、分类和特征,并总结了互联网经济相关研究综述。在相关研究成果上,建立互联网经济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体系,确立本文理论框架,分析互联网经济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机理,将互联网经济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个方面,间接作用表现在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两个维度上。从实证角度,利用VAR模型,结合2010年第一季度到2015年第一季度共21组季度时间序列数据,验证互联网经济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互联网经济能够有效影响经济增长。进一步,本文采用PLS路径模型,依据2013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截面数据,建立互联网经济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路径假设模型,验证了互联网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和影响效应。实证表明,互联网经济直接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是0.496,通过人力资本积累的间接影响效应为0.307,通过技术创新的间接影响效应为0.154,总的间接影响效应为0.461,总影响效应达到0.957,因此,互联网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可小觑。最后,在理论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推动经济增长的相关政策建议,为其他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互联网经济 机理分析 VAR模型 PLS路径分析 经济增长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49;F124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4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研究意义11
- 1.2.1 理论意义11
- 1.2.2 实践意义11
- 1.3 研究内容11-12
- 1.4 主要创新点12-14
- 1.4.1 研究内容的创新12-13
- 1.4.2 研究方法的创新13-14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文献综述14-23
- 2.1 概念界定14-18
- 2.1.1 互联网经济的内涵14-15
- 2.1.2 互联网经济的分类15-17
- 2.1.3 互联网经济的特征17-18
- 2.2 相关文献综述18-21
- 2.2.1 互联网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18-19
- 2.2.2 互联网金融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19-20
- 2.2.3 互联网经济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20-21
- 2.3 本章小结21-23
- 第三章 互联网经济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机理分析23-29
- 3.1 互联网经济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23-24
- 3.1.1 互联网经济总产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23
- 3.1.2 互联网经济优化产业结构23
- 3.1.3 互联网经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23-24
- 3.2 互联网经济对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24-28
- 3.2.1 互联网经济通过人力资本积累作用于经济增长24-25
- 3.2.2 互联网经济通过技术创新作用于经济增长25-28
- 3.3 本章小结28-29
- 第四章 互联网经济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动态分析——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29-37
- 4.1 VAR模型29-30
- 4.1.1 VAR模型的数学表达式29
- 4.1.2 VAR模型的检验29
- 4.1.3 VAR模型的分析29-30
- 4.2 变量选取和构建模型30
- 4.2.1 变量选取30
- 4.2.2 模型构建30
- 4.2.3 数据说明30
- 4.3 实证研究检验30-35
- 4.3.1 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30-32
- 4.3.2 VAR模型估计32
- 4.3.3 稳定性检验32-33
- 4.3.4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33
- 4.3.5 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33-35
- 4.4 本章小结35-37
- 第五章 互联网经济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路径分析——基于PLS模型的实证研究37-48
- 5.1 结构方程与PLS路径分析建模方法37-40
- 5.1.1 结构方程模型37
- 5.1.2 构建模型方法37-38
- 5.1.3 PLS路径模型38-40
- 5.2 模型构建与数据选取40-41
- 5.2.1 模型构建40
- 5.2.2 数据选取40-41
- 5.3 实证研究检验41-45
- 5.3.1 测量模型检验41-43
- 5.3.2 结构模型检验43-45
- 5.4 经济意义解释45-46
- 5.4.1 影响互联网经济的路径分析45
- 5.4.2 互联网经济的直接效应45
- 5.4.3 影响经济增长的路径分析45
- 5.4.4 互联网经济影响经济增长的路径及总效应45-46
- 5.5 本章小结46-48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48-52
- 6.1 研究结论48-49
- 6.2 相关政策建议49-51
- 6.2.1 加快制度创新,,营造良好市场环境49
- 6.2.2 加强互联网产业建设,持续推进互联网普及49-50
- 6.2.3 加大扶植力度和资本投入,充分发挥中介桥梁作用50
- 6.2.4 促进产业融合,优化产业结构调整50-51
- 6.3 不足和展望51-52
- 致谢52-53
- 参考文献53-55
- 硕士期间研究工作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什么是互联网经济?[J];理论学习与探索;2000年03期
2 刘然;纵论互联网经济[J];市场与电脑;2000年12期
3 唐民皓;加快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法律思考[J];探索与争鸣;2000年05期
4 冉永平;别神化互联网[J];中国职工教育;2000年11期
5 康乔;互联网观点互联网:管制还是放开?[J];中外企业文化;2000年20期
6 ;互联网企业[J];中国乡镇企业;2000年10期
7 张黎刚;互联网错了吗?[J];知识经济;2000年12期
8 宋建民;迅猛发展的互联网经济[J];华东科技;2000年04期
9 潘塞;萧条背后的繁荣[J];商务周刊;2000年03期
10 潇秦;;互联网经济知多少?[J];经济管理;200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郭鸿平;;互联网技术应用与救捞科技信息的传播[A];救捞专业委员会2003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2 王炜;;破译国内移动互联网发展背后的经济学密码[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3 徐永华;;新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创新转型[A];互联网时代的管理变革——2012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资料汇编[C];2012年
4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企业主要的转型与创新[A];中国电子商务企业发展报告2013[C];2013年
5 孙晓鹏;;信息化环境下的学术交流和科技创新[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24:数字时代图书馆的创新与共享[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钢;互联网经济前景仍然看好[N];国际商报;2001年
2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 谢怀军;互联网经济的价值和生产力[N];网络世界;2001年
3 本报记者 逄丹;互联网经济下的网络畅想[N];通信产业报;2013年
4 赛迪智库 贺石昊 栾群;世界各国积极应对互联网经济[N];中国电子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张伟;互联网电视:互联网企业的“下一盘棋”[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3年
6 刘q
本文编号:4558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455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