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道”与“技”关系视角下技术异化的解读

发布时间:2017-06-20 19:03

  本文关键词:“道”与“技”关系视角下技术异化的解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技术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实际就是一部技术的发展与变革史。现代社会,技术一方面给人类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伴生出人类的生存困境。不合理的技术应用导致技术异化问题日益加重,对技术异化的研究一直是技术哲学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从中国传统哲学中“道”与“技”的关系入手,对技术异化进行全新解读,以期为技术异化研究提供一定借鉴。中国传统哲学中,“道”是本体也是规律。当“道”作用于人类社会时,又被看作是人类社会的准则与规范。技术在中国古代,是包含“技”、“术”、“伎”、“艺”、“巧”、“工”等核心词语的一群词,可分为人文之技与生产之技。“道”与“技”在中国古代关系密切,在诸多学派中都存在着以“道”驭“技”、“道”“技”合一的思想。从技术哲学视角分析,“技”是依照人的意志制定的适于生产生活的劳作方式与路径,而“道”则是遵从自然规律,符合社会要求的最适宜的一种劳动方式和路径。“道”是“技”的理想境界,对“技”的发展进行约束与引导。现代哲学以古代哲学为基础,是对中国传统哲学视角下的“道”、“技”关系的升华,使其更符合现代技术的发展特点以及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从“道”与“技”关系角度研究技术异化问题具有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本文旨在找到“道”、“技”关系与技术异化问题的契合点。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与分析的基础上,了解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对“道”与“技”以及技术异化问题进行基础性认识,并从“道”与“技”的关系视角对技术异化问题做出新的解读。首先,从中国传统哲学及现代技术哲学视角下,分别分析“道”与“技”的内涵及关系,为全文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分析技术应用的两面性。既要看到技术活动带来的人类社会的进步,也有技术的不合理应用而造成的技术异化问题,并在“道”与“技”的关系视角下分析技术异化的实质。最后,挖掘“道”、“技”关系理论对弱化技术异化问题的现实意义,提出“道”、“技”关系对弱化技术异化的启示。重新唤回我国传统的工匠精神,使现代技术活动能够趋向“道”“技”合一。早日达到“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战略目标,并真正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关键词】:“道”与“技” 技术异化 弱化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N02;F124.3;F42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5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9-10
  • (一)研究背景9-10
  • (二)研究意义10
  • 二、研究现状10-13
  • (一)国内研究现状10-13
  • (二)国外研究现状13
  • 三、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13-15
  • 第一章“道”与“技”的内涵及其关系理论15-22
  • 第一节 中国传统哲学视野下的“道”与“技”15-17
  • 一、“道”的内涵15-16
  • 二、“技”的内涵16-17
  • 三、“道”与“技”的关系理论17
  • 第二节 技术哲学视野下的“道”与“技”17-22
  • 一、“道”与“技”的现代发展17-18
  • 二、“道”——“技”的理想境界18-19
  • 三、由“技”至“道”的体悟19-20
  • 四、“道”对“技”的引导20-22
  • 第二章“道”与“技”视角下的技术异化22-32
  • 第一节 现代技术审视22-25
  • 一、技术的本质22-23
  • 二、技术价值论23-25
  • 第二节“道”与“技”关系是剖析技术异化的基础25-27
  • 一、“道”“技”相离:此“技”乃“机”25-26
  • 二、“道”“技”相离的后果——技术异化26-27
  • 三、有“道”之“技”——弱化技术异化的根本27
  • 第三节“道”与“技”视角下技术异化的实质27-32
  • 一、“道”之本体性的破坏28-29
  • 二、“道”之规律性的违背29-32
  • 第三章“道”与“技”视角下弱化技术异化的现实思考32-41
  • 第一节“道”与“技”关系对弱化技术异化的启发32-34
  • 一、以“道”驭“技”——中国文化特色的技术伦理32-33
  • 二、顺应自然——中国文化传统的技术与自然33
  • 三、经世致用——中国文化传统的技术与社会33-34
  • 第二节 现代技术对“道”的诉求34-37
  • 一、“工匠精神”对“道”的回归34-36
  • 二、“中国制造”对“道”的追求36-37
  • 第三节“道”与“技”关系对弱化技术异化的现实指导37-41
  • 一、创造良好寻“道”环境37-38
  • 二、树立正确寻“道”观念38-40
  • 三、建立健全寻“道”保障40-41
  • 结语41-42
  • 致谢42-43
  • 参考文献43-47
  • 附录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璀菊;张克让;;技术异化根源之解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11期

2 贾宇;;对当代几种技术异化观的思考[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3 幸小勤;;技术异化的生成及其扬弃[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4 刘文海;技术异化批判——技术负面效应的人本考察[J];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02期

5 邢子政;谈科学技术异化的原因[J];理论与现代化;1997年03期

6 尚东涛;“无异化的技术”:可能抑或不可能[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年01期

7 李凌村,董洪,张培富;技术异化的生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年07期

8 张弘政;从技术的二重性看技术异化的必然性与可控性[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年05期

9 邹成效;论技术异化的技术根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张弘政;语境话语:科学技术异化的批判[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俎营营;;技术异化的反思[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2 包国光;梁丽;;试析现代技术异化的表现和根源[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李世雁;刘璐璐;;休闲与城市技术体系[A];中国休闲研究学术报告2011[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早报记者 韩晓蓉 实习生 李路 郑鸿链;必须警惕“技术异化的低龄化”[N];东方早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珉;论技术异化的技术消解[D];武汉科技大学;2009年

2 余静;技术异化的人学审视[D];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

3 苏高翔;技术异化根源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4 王一夫;论技术异化及其消解路径[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5 武晓平;论技术异化及解决途径[D];太原科技大学;2013年

6 唐丽正;技术异化及其解决途径探析[D];沈阳师范大学;2015年

7 吴娱;当代设计教育的技术异化倾向及其消解途径[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8 张晨耕;基于生态文明的技术异化问题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9 胡春瀛;技术异化视阈下的动画技术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10 闻文;我国现代农业技术异化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道”与“技”关系视角下技术异化的解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65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4665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c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