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构建“大中华经济圈”的可行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1 19:11

  本文关键词:构建“大中华经济圈”的可行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世界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和东亚经济形势的变化,东亚加快了区域经济合作步伐,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大潮下,原本有着密切经贸关系的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简称两岸四地)经济合作面临了巨大机遇和挑战。其发展前景不仅将影响四地未来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地位,而且还将影响东亚地区乃至亚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格局。作为一个政治大国和经济大国,无论从全球战略,还是从地区战略的角度考虑,都需要建立以其自身为核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一战略主要是以两岸四地为基础,形成中国经济发展的统一体。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三个单独关税区,彼此之间又互为重要的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在两岸四地建立起自由贸易区即“大中华经济圈”自由贸易区,是经济繁荣与发展的基础,是顺应历史潮流提出的新举措,也是实现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需要。本文通过重点分析当前形势下构建大中华经济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指出尽管存在障碍,但两岸四地整合的前景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乐观。未来四地区域经济合作可能是复杂的政治目标与经济目标相结合的一体化过程。2010年1月1日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在亚洲诞生,而作为中国与东盟交往的前沿征地香港、澳门和台湾如何能够在新的形势之下继续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为中华民族的成功崛起发挥自己的力量,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大中华经济圈”的概念早已经被提起,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进展速度一直很慢。无可否认随着大陆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中国内地与台湾、香港和澳门的文化、经济和贸易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逐渐形成了不可分开的同一体,传统的经济界限已经不复存在,构建大中华经济圈这一自贸区的条件越来越成熟,基础越来越稳定。而且,综合最新发展来看,从中华崛起的角度讲,构建“大中华经济圈”是历史的推动和必然。
【关键词】:大中华经济圈 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 北美自贸区 东亚经济合作机制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14.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6
  • 1.1 选题的背景9-11
  • 1.1.1 政治经济背景分析9-10
  • 1.1.2 中国是大国但不是强国10-11
  • 1.2“大中华经济圈”概念的提出11-12
  • 1.3“两岸四地”的自然属性12
  • 1.4 选题的意义12
  • 1.5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12-13
  • 1.6 国内外研究综述13-14
  • 1.7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14-16
  • 第2章 构建自由贸易区的理论框架16-19
  • 2.1 国际上存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形式16-17
  • 2.1.1 优惠的贸易安排16
  • 2.1.2 自由贸易区16
  • 2.1.3 关税同盟16
  • 2.1.4 共同市场16-17
  • 2.1.5 经济联盟17
  • 2.1.6 完全一体化17
  • 2.2 国际经济相互依赖理论17-18
  • 2.2.1 马恩列斯的相互依赖理论17
  • 2.2.2 西方经济学家的国际经济相互依赖理论17-18
  • 2.3 地缘政治经济理论18-19
  • 2.3.1 地缘政治经济理论的内涵18
  • 2.3.2 地缘政治与区域经济的关系18-19
  • 第3章 构建大中华经济圈的必要性及战略意义19-23
  • 3.1“两岸四地”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19
  • 3.2“两岸四地”一体化可以增强中国的整体实力19-20
  • 3.3“大中华经济圈”的构建能够大大提升两岸四地的国际竞争力20
  • 3.4“大中华经济圈”的构建能够使各方共同受益20-21
  • 3.5“两岸四地”经济一体化是经济互补的必然选择21
  • 3.6“大中华经济圈”的构建可以为祖国统一奠定基础21-23
  • 第4章 构建大中华经济圈的可能性23-30
  • 4.1“两岸四地”文化和历史是大中华经济圈的根本23
  • 4.2 内地与港澳台在产业和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互补23-24
  • 4.3“两岸四地”经贸关系的相互依存性是一体化的现实基础24-25
  • 4.4 大陆与港澳的经济贸易迅速发展25-27
  • 4.5 中国具有的地缘和经济优势27-28
  • 4.5.1 中国具有丰富的劳动力和高效的基础设施27-28
  • 4.5.2 领先的科技水平28
  • 4.6 中国继续引领东亚和世界经济振兴28-30
  • 第5章 构建“大中华经济圈”的战略途径30-34
  • 5.1 强化CEPA的实施范围30-31
  • 5.2 分层的自由贸易协议的签订31
  • 5.3“中元”统一货币的使用31-34
  • 结论34-36
  • 参考文献36-40
  • 后记4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海山;;“三岸四地”--大中华经济圈新时代的来临[J];科学时代;2002年21期

2 ;美国《商业周刊》大中华经济圈[J];国际展望;2003年04期

3 李建民;王颖;;对构建“大中华经济圈”的几点思考[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海内外华人谈“大中华经济圈”[J];内蒙古宣传;1992年16期

5 ;“大中华经济圈”的若干构想[J];开放导报;1994年02期

6 吕鸣伦;;应慎提“大中华经济圈”[J];中国国情国力;1996年08期

7 郑竹园;“大中华经济圈”势不可挡[J];台声;2004年09期

8 王江雨;;大中华经济圈的两岸猜想[J];南风窗;2009年14期

9 ;日本强震对大中华经济圈的影响[J];甘肃金融;2011年03期

10 董树君;雷立钧;;大中华经济圈构建华元的思考[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总策划 周林彬(广东民商法学会会长) 卢荣 本报记者;“大中华经济圈”三大根基[N];亚太经济时报;2005年

2 黄海振;美国欲学“摸石头过河”经济模式[N];中国改革报;2009年

3 金放;两岸共同壮大中华经济圈[N];团结报;2010年

4 雨言;“三经论坛”策进“大中华经济圈”互利共赢[N];商务时报;2013年

5 王国栋;打造大中华经济圈的“舰组编队”[N];社会科学报;2005年

6 本报评论员 徐立凡;ECFA宣告台湾回归大中华经济圈[N];华夏时报;2010年

7 华安香港精选基金经理 华安大中华升级拟任基金经理 翁启森;全球新引擎 聚焦大中华[N];上海证券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毛铁;顺应新趋势 抓住新机遇[N];经济日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朱磊;为了两岸及香港人民共同愿景[N];经济日报;2012年

10 撰文 黄健梅 金豪;大中华经济圈物流亟待整合[N];亚太经济时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程海平;构建“大中华经济圈”的可行性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6年

2 张华;“大中华经济圈”经贸交流发展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李露;“大中华经济圈”区域经济差异化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构建“大中华经济圈”的可行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96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4696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b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