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区域经济空间相互作用演变研究
本文关键词:浙江省区域经济空间相互作用演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商品、信息、人力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地区间的流动和配置速度加快,区域与区域之间的交流互动越发密切。在此背景下,从区域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角度观察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本文以浙江省地级市和县域为研究单位,对2000年——2013年区域之间的经济空间相互作用进行了测算和分析。为探讨浙江省内县市之间的经济空间相互作用,从三个维度测度了浙江省内县市经济空间相互作用情况,它们分别是:(1)中心城区对周边县域的空间扩散效应:通过对城市市区人均国民收入与周边郊县的平均人均国民收入的比值,测度浙江省城市市区对周边郊县的空间扩散演变情况;(2)浙江省11个地级市之间的经济空间联系状况:通过考虑城市之间的道路状况、经济联系,对衡量区域之间经济联系强度的引力模型进行修正,并运用该模型测算和分析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变化;(3)浙江省县域的经济差异集聚现象:运用基尼系数方法衡量浙江省总体的经济差异变化趋势,再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对浙江省县域的整体和局部经济集聚状况进行测算和分析。最后基于以上测算与分析,本文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区位交通条件是影响浙江省县市经济空间相互作用演变的重要因素,并为优化区域之间的经济空间相互作用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空间相互作用 市域 县域 引力模型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 浙江省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7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6
- Abstract6-9
- 1 绪论9-14
- 1.1 研究背景9-10
- 1.2 研究意义10-11
- 1.2.1 理论意义10-11
- 1.2.2 实践意义11
- 1.3 论题相关概念阐述11-12
- 1.3.1 市域11
- 1.3.2 县域11-12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12-14
- 1.4.1 研究思路12
- 1.4.2 研究方法12-14
- 2 研究基础14-19
- 2.1 研究理论基础14-16
- 2.1.1 增长极理论14
- 2.1.2 中心-外围理论14-15
- 2.1.3 极化-涓滴效应学说15
- 2.1.4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15
- 2.1.5 空间扩散理论15-16
- 2.2 国内外关于空间相互作用研究16-18
- 2.2.1 国外研究进展16-17
- 2.2.2 国内研究进展17-18
- 2.3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18-19
- 3 中心城市与郊县的经济空间相互作用19-23
- 3.1 中心城市对郊县的空间扩散效应19
- 3.2 空间扩散效应演化测算与分析19-23
- 3.2.1 空间扩散效应演化测算19-22
- 3.2.2 空间扩散效应演化分析22-23
- 4 市域经济空间相互作用23-32
- 4.1 空间相互作用模型23-26
- 4.1.1 引力模型23-24
- 4.1.2 引力模型修正24-26
- 4.1.3 经过修正的引力模型26
- 4.2 市域经济空间相互作用测算与分析26-30
- 4.2.1 市域经济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测算26-29
- 4.2.2 市域经济空间相互作用演化分析29-30
- 4.3 市域经济隶属度测算与分析30-32
- 4.3.1 市域经济隶属度测算30-31
- 4.3.2 市域经济隶属度分析31-32
- 5 县域经济空间相互作用32-39
- 5.1 分析方法介绍32-34
- 5.1.1 基尼系数32
- 5.1.2 全局空间自相关32-33
- 5.1.3 局部空间自相关33-34
- 5.2 县域经济空间相互作用测算与分析34-39
- 5.2.1 县域经济空间相互作用总体测算与分析34-36
- 5.2.2 县域经济空间相互作用局部测算与分析36-39
- 6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39-43
- 6.1 主要结论39-40
- 6.2 优化区域经济空间相互作用的建议40-43
- 6.2.1 加强交通网络建设,改善县市区位条件40-41
- 6.2.2 增强规划引导作用,提升经济发展水平41
- 6.2.3 因地制宜发挥地方优势,促进私营经济发展41-43
- 7 研究不足与展望43-44
- 参考文献44-48
- 作者简介48-49
- 附录49-55
- 附录1 2000年、2006年、2013年浙江省各城市之间的经济相关系数计算表49-52
- 附录2 浙江省各城市间的公路里程表52-53
- 附录3 2000年、2006年、2013年浙江省各城市之间的可达性系数计算表53-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宁;王录仓;李纯斌;陈丽红;;西安与兰州空间相互作用初步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8年03期
2 王铮,邓峰,杨云彦;人口扩散与空间相互作用的联系[J];地理研究;1991年01期
3 李江苏;骆华松;胡志丁;;城区与郊区空间相互作用动力机制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年05期
4 高丽娜;;跨区域创新合作的形成机制探讨[J];商业时代;2011年28期
5 刘莹;;基于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2年12期
6 俞金国;王丽华;;试论人海地域空间相互作用关系及协调对策[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年11期
7 杜鹏,王彦庚;银川—吴忠空间相互作用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8 杨新军,窦文章;旅游功能系统:结构与要素分析[J];人文地理;1998年02期
9 张良;戴特奇;;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际铁路流省界效应研究——以旅客和集装箱为例[J];地理科学;2011年01期
10 李红启;;基于Wilson模型的物流空间相互作用[J];经济地理;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山;王铮;;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基础模型及其应用[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孙中伟;;互联网时代中澳间相互作用类型、演变与形成机理[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聂晓英;河西走廊绿洲型城镇空间相互作用时空演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励玫伶;浙江省区域经济空间相互作用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3 孙中伟;互联网时代遥远国家中澳间相互作用背景、过程与机理[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关丽丽;重庆市集聚效应下区域空间相互作用实证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09年
5 秦玉;基于GIS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与模型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6 薛景丽;基于GIS和SEM的城市空间相互作用测度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本文关键词:浙江省区域经济空间相互作用演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13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481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