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北就业结构变动看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
本文关键词:从河北就业结构变动看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
【摘要】:我国从“六五”到“十二五”时期,始终把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的调整摆在经济发展的首位。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影响、相互适应。河北省目前正处在工业发展的重要过渡时期,如何促进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合理流动,配合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带动就业结构的优化,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内涵入手,通过对河北省就业的发展现状分析,结合产业结构内涵,剖析了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及其二者发展步调是否一致,以期实现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此研究不仅可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对于促进我省社会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1)阐述了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内涵以及其理论关系,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2)利用普查数据分析我省就业人数及其产业构成的变化特征。结合三次经济普查数据挖掘,分析我省从业人员在产业间的流向,从而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通过分析得出我省现有就业结构特征:就业结构的产业分布在调整中不断优化;第二、三产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数量占比增速快;乡村从业人员占比高,仍有一半以上的从业人员集中在第一、二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在生产性服务业中的比重高,具有明显优势。而产业结构仍为“二三一”,特征为:一产比重迅速下降,三产比重缓慢上升,二产仍是河北经济的主体;一产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下降,二、三产起伏不定,投资重点仍在第二产业,此特征符合产业结构的发展水平。分析表明就业结构能推动产业结构的发展。通过对就业结构的分析,找出了现阶段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即促进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扩大二三产业就业吸纳能力。(3)利用ARIMA模型对我省“十三五”期间三次产业就业人数进行预测,通过预测结果分析了就业人员在产业间的变动是否合理,找出存在问题及其因。(4)结合我省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不协调的结论,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对策建议及其具体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就业结构 产业结构调整 ARIMA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7;F249.2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5
- 1.1 研究意义9
- 1.2 文献综述9-13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0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0-13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思路、内容、方法与创新点13-15
- 1.3.1 研究目的13-14
- 1.3.2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14
- 1.3.3 创新点14-15
- 2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演进及其关系的理论分析15-18
- 2.1 就业结构的含义、分类方法及演进规律15-16
- 2.1.1 就业结构的含义15
- 2.1.2 就业结构的分类方法15
- 2.1.3 就业结构的演进规律15-16
- 2.2 产业结构的含义、分类方法及演进规律16-18
- 2.2.1 产业结构的含义16
- 2.2.2 产业结构的分类方法16-17
- 2.2.3 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17-18
- 3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特征分析18-33
- 3.1 就业结构现状及动态分析18-26
- 3.1.1 就业结构的产业分布在调整中不断优化18-21
- 3.1.2 第二、三产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数量占比增速快21-23
- 3.1.3 乡村从业人员占比高,仍有近一半的从业人员集中在第一产业23-25
- 3.1.4 交通运输业在生产性服务业中的比重高,具有明显优势25-26
- 3.2 产业结构现状及动态分析26-28
- 3.2.1 产业仍为“二三一”结构,一产比重迅速下降,二产仍为经济主体,三产增速加快26-27
- 3.2.2 固定投资重点为第二三产业,一产投资比重下降27-28
- 3.3“十三五”期间产业就业结构变动趋势分析28-33
- 3.3.1 模型选择28-29
- 3.3.2 变量与数据的选取29
- 3.3.3 单位根检验29-30
- 3.3.4 模型的识别和检验30-32
- 3.3.5 模型预测32
- 3.3.6 结论32-33
- 4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分析33-37
- 4.1 农村劳动力过剩制约现代农业发展33-34
- 4.2 产能过剩行业中再就业问题影响工业优化转型34-35
- 4.3 比较劳动生产率下降导致第三产业就业空间缩小35-37
- 5 协调就业结构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37-40
- 5.1 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形成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37-38
- 5.2 合理分配劳动力,助推工业转型升级38
- 5.3 引进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38-40
- 6 结论40-41
- 参考文献41-43
- 附录43-44
- 后记44-45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土木;;如何应对入世后就业结构变化[J];上海成人教育;2000年Z1期
2 王知桂,李建平;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动评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丛志杰;内蒙古就业结构转型:轨迹、特征与对策[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4 成志刚;入世"对我国就业结构的影响[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田巍,桂莉;论入世后我国城市就业结构的调整[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6 漆向东;;河南就业结构的变迁[J];特区经济;2006年08期
7 漆向东;;河南就业结构的现状、问题与演进趋势[J];特区经济;2006年09期
8 李艳;;陕西省就业结构变动趋势及调整[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11期
9 叶海燕;;平衡就业结构以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J];特区经济;2007年03期
10 都阳;;创业是改善就业结构的重要途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年2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睿;苗双虎;赵宏岗;;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预测及其对职业教育发展思路的启示[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李忠;刘新;;西宁市就业结构的主要问题及原因[A];西宁市人口问题研究论文集[C];1993年
3 李乃伟;卫海燕;;中国分地区就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地域类型划分[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姜峰;;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和谐度实证研究[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秀敏;金喜在;;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研究[A];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0次会议论文集(第四册)[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市政协委员 市委党校副校长 戚扬;优化就业结构 提升就业质量[N];大连日报;2013年
2 范永光 徐庭盛 赖传贵;政和:农民就业结构悄悄改变[N];闽北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杨晓冬;以信息化带动就业结构调整[N];中国人事报;2009年
4 刘文艳 本报记者 张敏;就业结构不断优化 三产潜力尚待挖掘[N];双鸭山日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唐福勇 王田田;调就业结构来降低对经济的威胁[N];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
6 任可伟;来锡务工人员就业结构在转变[N];无锡日报;2009年
7 ;入世催化就业结构调整 高级工成为就业香饽饽[N];山西经济日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 田志林;改善就业结构 完善服务体系[N];西藏日报(汉);2012年
9 粤统;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四个方面新变化[N];南方日报;2009年
10 王中群 潘长宏;安庆就业结构逐步优化[N];安庆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春敏;论我国就业结构的矛盾及其调整[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2 马斌;基于广东省产业结构变动的就业结构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3 马琴;我国民族地区就业结构优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宾;经济增速放缓下江苏省就业结构调整研究[D];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15年
2 刘蕾;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趋势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3 涂航标;我国产业结构演进中的就业结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战乃玉;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的预测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5 逯潇蕊;从河北就业结构变动看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D];河北经贸大学;2016年
6 赵静;资源与就业:山西省就业结构的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7 龙彦文;湖南省就业结构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D];湘潭大学;2014年
8 柳云;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9 邹杰;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力就业结构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10 梅燕丽;浙江省就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316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531618.html